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浙江安吉黃杜村捐贈茶苗,帶動湘川黔5839名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先富幫后富 白茶傳佳話

本報記者
2020年04月20日09: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新修的柏油路蛇形爬升,一直通向山的最高處。

  站在海拔700米左右的山巔俯瞰,三四十厘米高的茶樹排列成行,20多名身著苗家服飾的採茶女半蹲其間。嫩嫩的茶尖,隨著雙手上下翻飛盡入背簍。這裡是晚春的湖南省古丈縣,昔日的荒山野嶺,如今漫山翠綠。

  在四川省青川縣和貴州省普安縣、沿河縣,有著同樣的茶園春色。一株株茶樹,見証了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干部群眾的深情厚誼,承載著4縣貧困群眾“茶葉採起來,日子富起來”的憧憬。

  2018年4月,黃杜村20名農民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村裡種植白茶致富的情況,提出捐贈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就此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這句話講得很好。增強飲水思源、不忘黨恩的意識,弘揚為黨分憂、先富幫后富的精神,對於打贏脫貧攻堅戰很有意義。

  兩年多來,黃杜村共向古丈縣、青川縣、普安縣、沿河縣的34個貧困村捐贈“白葉一號”茶苗1900萬株,實際種植5377畝,帶動受捐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遠 嫁

  1900萬株茶苗越千山萬水,落戶3省4縣34個貧困村

  算著日子,盛阿偉卡著點趕到了古丈縣翁草村。他是黃杜村黨總支書記,心裡總擱不下“遠嫁”的茶苗。

  “茶樹還小,第一次採茶不求量,隻摘最頂上的嫩芽,促進橫向生長,茶樹會越長越壯。”一頭鑽進茶園,盛阿偉仔細叮囑。

  對茶樹,盛阿偉有著特殊情結:“安吉200多個村庄,過去我們窮得排在倒數幾名,靠種白茶才富起來。”

  “我們有今天,靠誰?我們富裕了,該做什麼?”盛阿偉至今還記得兩年多前那場討論,最終全村干部群眾達成共識:“向貧困地區捐茶苗,教那裡的農民兄弟種茶,讓他們像我們一樣富起來!”

  讓盛阿偉振奮的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肯定他們向貧困地區捐贈白茶苗的做法。

  黃杜村村民精選出安吉白茶裡最優質的品種——“白葉一號”,作為捐贈種植的扶貧苗。國務院扶貧辦和各級各部門也迅速行動起來,大力支持白茶苗捐贈種植。

  白茶對降雨、積溫、土質、海拔均有一定要求,要想真正發揮幫扶效果,首先要選對捐贈地域。

  2018年5月下旬到6月底,來自安吉縣溪龍鄉、縣農業局、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浙江省茶葉集團等單位的技術人員三進中西部地區,行程數萬公裡,最終選定3省4縣的34個貧困村作為受捐地。

  “跑了不少地方,沒找到中意的,最后來到地瓜鎮大水塘,在一座海拔1600米的荒山上看到遍地山茶花和蕨類植物,專家們露出了笑容。”普安縣農業產業發展顧問石明回憶,專家們爬上山坡,“選了好多個點取樣,化驗結果出來才終於放心了。”

  當年10月,黃杜村茶農捐贈的茶苗陸續運至受捐地。

  青川縣青坪村村支書王永明記得清楚,茶苗送來的那天,村裡熱鬧得像過年。裝載首批100萬株白茶苗的3輛大型冷藏車一停穩,數百名鄉親齊上陣,卸貨、栽種,一刻都不耽擱。

  作為受捐地之一,翁草村也格外珍惜這次機會。村裡聘請長沙市一家設計院按照“茶旅融合”的思路作規劃,通過成立合作社、土地流轉、茶苗折股、生產務工等方式,吸引更多貧困群眾參與。

  “我們對村裡所有種植戶開展技術培訓,讓村民種慣了苞米的手也能擺弄好茶苗。”翁草村第一書記歐三任說。

  在沿河縣志強村,沿河雲霧生態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勇跟著縣裡的隊伍,專程赴黃杜村取經。“平整坡面、栽苗、除草、施肥等,扎扎實實地學了一個星期。”

  先富幫后富,千裡姻緣一線牽,1900萬株“白葉一號”茶苗,跨越千山萬水“嫁”到了中西部脫貧攻堅一線,3省4縣實際種植5377畝。

  呵 護

  技術人員42批275人次赴受捐地指導,確保茶苗茁壯成長

  “先培土,去亂石,施底肥,土打細……”默念著“管護三字經”,青川縣青坪村村民焦元會忙著春季田間管理。“山裡地力差,當初還擔心茶苗種不活,你看現在長勢多好!”

  安吉縣多為低山丘陵地帶,而青川縣卻海拔較高、降水較少,如何保証茶苗存活?除了精心選擇栽種區域,安吉縣和受捐地的專家們費了不少心思。

  “頭戴帽,身穿衣,腳裹泥。”白茶栽種的技術要領,焦元會張口即來。“把專門配制的生根粉溶在水裡,再用細碎的黃泥土攪拌,然后把茶苗裹上泥漿,栽進土裡。”

  倒春寒、大風天氣都會威脅茶苗生長。青川縣茶農用竹拱棚、遮陽網蓋著茶苗的“頭”,用黑色薄膜護著茶苗的“身”。這一“帽”一“衣”,呵護白茶苗茁壯成長。

  “最缺的是水。”青川縣喬庄鎮柳河村的203畝白茶園,是村支書柴國基的“心頭肉”。白茶苗需水,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茶園海拔高,取水不易,柳河村就建了個水泵站,將河水從山坳抽到山腰,村民們再一擔擔挑水澆灌……

  在沿河縣志強村的白茶基地,茶苗剛栽完就下了雪。看到葉子上結了一層冰碴子,張勇的心一下子就慌了。

  “不知道咋辦,隻能找外援。”張勇趕緊撥打電話,向剛回黃杜村的技術員求助。“我們按照技術員教的法子,用稻草、玉米稈覆蓋茶苗,既不會壓壞,又能保溫,茶苗幾乎沒受損。”

  古丈縣栽下的茶苗,也經歷多次險情。2018年冬天,一場南方罕見的大雪導致部分茶苗受凍﹔2019年春天才補種的茶苗,到7月又遭遇連續強降雨。

  “安吉縣的技術人員很快就趕到了,他們冒著高溫奔波,幫村民整理茶園。”歐三任說,兩次受災,先后補種了30多萬株茶苗。

  安吉縣持續加強對受捐地的后續幫扶和技術指導,兩年多來累計派出技術人員42批275人次。作為主力軍的黃杜村先后派出35名種茶能手,115次赴受捐地開展種植、管理培訓,蹲點指導時間最長的達半年以上。

  在各方精心呵護下,遠道而來的茶苗在受捐地扎穩了根,為貧困群眾種下脫貧增收的希望。

  生 金

  頭茶開採,“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正照進現實

  40歲的龍星美,看著綠油油的茶苗忍不住笑。

  年輕時外嫁,無奈家中哥哥癱瘓在床,70多歲的母親無人照料,丈夫又在外打工,龍星美索性帶著孩子回娘家挑起生活重擔,也因此成了翁草村的深度貧困戶。

  白茶苗上山,龍星美一家迎來轉機。山上的田全部流轉給茶葉合作社,一年收入3600元﹔母親身體還算硬朗,平時在合作社做點零工,一年下來也有8000多元。“家裡幾畝茶園還入了股,今年肯定能脫貧!”龍星美說。

  在普安縣地瓜鎮屯上村,45歲的談化愛最愛到茶園轉,看看是否長草、有沒有生虫。丈夫身患殘疾干不了活,還要供兩個孩子上學,家裡的日子一度緊巴巴。

  “在白茶基地學到了管護技術,家裡剩下的兩畝地都種了白茶。”今年3月,談化愛一家脫貧了。在普安縣,2000畝白茶已覆蓋貧困戶862戶2577人,戶均增收4659元。

  “茶園正式投產后,當年茶青淨利潤將按貧困戶、企業、基地村、飛地村4︰4︰1︰1的股權佔比分紅。”青川縣茶辦主任劉榮表示,18個村的15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受益。

  如今,3省4縣的“扶貧茶”頭茶已全部開採,帶動1862戶、5839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增收。但是,這並非故事的尾聲。

  3月12日,安吉元豐茶葉機械有限公司捐贈的31台套白茶炒制設備安裝完畢,沿河雲霧生態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白茶加工廠萬事俱備。“這些設備一天可以生產700斤干茶,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品質也有保証。”張勇介紹,白茶很嬌嫩,人工炒制不僅慢,而且難以把控好溫度、時間和翻炒的均勻受熱面。“加工好的茶葉全部交給浙江的茶葉公司,不用擔心銷售問題。”

  早在簽署捐贈協議時,浙江方面就考慮到了受捐地白茶的炒制和銷路問題。黃杜村與浙江茶葉集團提前對接,“扶貧茶”全都由浙江茶葉集團包銷,並注冊了“攜茶”商標。

  探索可持續的產業扶貧路徑,安吉“扶貧茶”的帶動作用正在強化。截至目前,普安縣新增白茶種植面積10751.7畝,正朝著白茶、紅茶、綠茶融合的方向發展﹔沿河縣新增白茶種植面積5030畝,全力將茶產業做成當地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

  “白茶像是一隻‘金雞’,種下去會下‘金蛋’。”歐三任說,翁草村正把山水林田、苗族文化等各種資源整合在一起,著力探索茶旅融合。“2019年暑期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人氣越來越旺。”

  (本報記者萬秀斌、何勇、蘇濱、王永戰、方敏)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20日 04 版)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