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流量變銷量,滯銷變熱銷

直播帶貨給消費市場“添把火”

2020年04月18日07:39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直播帶貨給消費市場“添把火”

  “明天是羅永浩第三場直播,我要繼續關注。”作為羅永浩的粉絲,成都市民楊超已經連續追了兩期“羅氏直播”,都有下單。4月14日,他提前一天在網上做“攻略”,了解第三場帶貨內容。

  和楊超的目標專一不同,成都市民張靜則喜歡到不同主播的直播間逛,“看到喜歡的就‘剁手’。”梳理去年的網購賬單,超過一半的商品是在直播間購買的。

  疫情期間,各種直播帶貨,成為互聯網平台上備受關注的消費新模式。根據阿裡巴巴近期發布的《淘寶直播新經濟報告》,直播帶貨交易額佔平台整體交易額的比重,去年一年就翻了一番。

  助力農產品銷售

  縣長做起“帶貨主播”,讓滯銷變熱銷

  體驗過直播帶貨后,廣安市廣安區革新村第一書記金達芾認為,要打動人,就“要把故事講形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我省不少地區出現了農產品滯銷。為應對線下銷售不暢的困境,各級干部,從村第一書記到縣長,紛紛做起“帶貨主播”。拍短視頻、直播連線等手段都用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我第一次開直播時手忙腳亂,連手機支架都是臨時借的。”回憶起4月12日那場直播帶貨,金達芾不無遺憾,但他還是給自己的“首秀”打出了不低的80分,理由很充分:當天他連線了《鄉村愛情故事》“謝大腳”扮演者、知名演員於月仙,在“大腳嬸兒”的引流下,光是快手直播平台,觀看人數就超過10萬……當天,純手工制作的剁椒醬、軟糯Q彈的鹽皮蛋、農家秘制的臘肉香腸在他的直播間裡被賣得火熱。

  同樣走進直播間的通江縣委副書記、縣長王軍,熱情洋溢地向網友介紹通江縣銀耳、巴山土雞等特色農副產品。“洋芋配土雞,巴適得很。”說到興起處,原本操著普通話的王軍抖出一句四川方言,讓直播間的留言裡刷起一片“666”。

  從商務部來挂職第一書記的金達芾,對消費市場頗有研究。他認為,相比較於傳統的電商平台,直播帶貨的形式,可以讓觀看者更直觀了解扶貧產品以及背后的故事,“比如來自貧困戶的剁椒,可以給孩子攢學費,那麼消費者看到就會激發同理心,可能對價格相對不敏感。”

  姜宇璐是成都女鞋之都的職業帶貨主播。她覺得,主播“講述”的重點,需要放在產品本身。

  “我們在直播培訓中強調得最多的一點,就是4分靠貨物,6分靠解說。”主播的解說,直接影響消費者的“直觀感受”。“每次直播前,我都會對產品進行詳細了解,材質、工藝、款式,與同類貨物相比有什麼特點,這些都是消費者想知道的信息。”

  姜宇璐當職業帶貨主播不久,每天能賣鞋40雙左右。“我們這裡從業半年以上的都算老手了,他們一天能賣掉300到400雙鞋,月收入好幾萬。”

  打造流量高地

  出台直播電商發展計劃,讓流量變銷量

  廣元市旺蒼縣棗林村原本有近3000枚皮蛋賣不出去,村第一書記李雙君錄制帶貨視頻在媒體發布后,60箱皮蛋很快找到買家﹔借助今日頭條、抖音等新媒體平台,南充市嘉陵區20多萬斤耙耙柑售罄﹔丹棱縣縣長黃秀航帶貨丹棱橘橙,1.7萬斤“不知火”被消費者搶購一空……

  流量變銷量,是這輪農產品消費中的特點。2月21日,“四川扶貧”官方抖音號正式上線。“設立的初衷就是幫助受疫情影響貧困地區滯銷農產品的銷售。”省扶貧開發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將聚焦助銷貧困地區扶貧產品,嚴格把控品質,減少中間運轉,讓優質農副產品以更強的競爭力擺上消費者的餐桌。

  不僅是農產品消費。阿裡巴巴發布的報告顯示,去年直播電商總交易額超過3000億元,連續三年增速在150%以上。2019年的開播賬號數量,達到了2018年的1.96倍。去年一年,直播電商交易額在全平台交易額的佔比就提升了100%,目前這個速度還在增長。

  新模式持續火熱,四川也抓住“風口”,率先在全國出台直播電商發展計劃:到2022年底實現年直播帶貨銷售額100億元,帶動產值1000億元。

  “這個計劃的目標時間是2022年,這種短周期計劃比較少見。”成都市電子商務營銷研究院專家夏燕成說。他分析,計劃時間短,主要為新經濟模式本身快速更迭周期決定。“新技術一出,又可能產生變化。尤其是在全國新基建熱潮下,變數更可能高頻發生。”

  “但不管手段怎麼變,我們打造流量高地的想法是不變的。”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平台供應鏈建設、產業生態基地、創新孵化模式,這些各類新模式建設中都需要有的同類項,將是未來建設的重點,“我們把環境建設好,不管技術模式怎麼變,大家都能有一個好的土壤。”

  記者手記

  直播帶貨要有規范

  說起直播帶貨,不少人會聯想到曾經火熱的電視購物。但近年來,電視購物已經飽受詬病,甚至逐步失去市場。一方面,電視購物中的不少產品實際質量不高,與觀看時的感受相去甚遠。另一方面,多次被爆出的“不真誠”也讓觀眾失去信心:介紹產品的某“專家”,換身衣服,就成了另一個領域的“大師”。

  眼下正熱的直播帶貨,雖然還未暴露上述問題,但時不時出現的產品現場“翻車”,也讓部分消費者心存芥蒂,同時容易為行業的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因此,規范直播帶貨,不僅需要主播個人的自我約束,更需要行業規則及法規政策的進一步完善。要規范主播行為,嚴禁數據造假和流量造假,夸大營銷。同時,也要對直播售賣的產品有嚴格的准入制度,避免“線下賣不出的線上賣”,保障消費者權益。

  生產端和消費端都在火熱的氛圍下保持理性,產業才能健康成長,“添火”而不“添禍”。(記者 唐澤文 侯沖)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