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為官廉潔勤政 原為古人“違建”立闕?

2020年04月13日08:57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教化為官廉潔勤政 原為古人“違建”立闕?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漢上庸長闕”,藏身於黃許鎮西北新合村三組的一家養殖企業院內。

  漢上庸長闕,全名“漢故上庸長司馬孟台神道碑”,當地百姓多稱其為“漢高碑”。資料記載,碑高一丈二,寬二尺八寸,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建磚亭保護其闕。碑帽刻有虎頭輔首、斗拱和彎腰負重力士像,造型生動,雕刻精湛。1982年,原德陽縣人民政府撥專款建青磚圍牆保護﹔2000年,旌陽區政府又撥專款建成了百米長的青石板甬道。

  修建“漢上庸長闕”所為何故?據古代文獻記載,漢朝時,綿竹人司馬孟台到湖北上庸做官,清正廉明,造福一方,政績顯赫,深受百姓愛戴。司馬孟台死后歸葬綿竹,於是,家鄉父老為他立闕於綿竹秦漢古蜀道西側,讓鄉人四季供奉,以彰其廉潔勤政,教化為官之人,“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有趣的是,國內也曾有學者論証認為,漢闕為俸祿“二千石”以上人物獨享,而身為“上庸長”的司馬孟台,按理說遠遠不夠格。於是有人根據四川一些地方存在“無銘闕”,即不留闕主姓名、越制私建的漢闕,推斷“漢上庸長闕”可能屬於“違建”,也就難怪如今的黃許鄉親寧願叫它“漢高碑”,証明了當年百姓對司馬孟台的愛戴,側面証明了建闕一事實屬“民心所向”。

  記者余如波整理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