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專家解讀無症狀感染者特點、發現途徑和傳播風險

2020年04月03日07:25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不存在大量無症狀感染者

假設10個人接觸了病毒,可能最終會有6-8人發病,2-4人始終不發病或者症狀非常輕微,這些人就是所謂的無症狀感染者

無症狀感染者由於沒有咳嗽、打噴嚏等呼吸道症狀,排毒量相對於有症狀的病人而言應當較低

四川省本土病例零報告快一個月了,本土無症狀感染者應當也沒有傳染性了

4月1日,我省首次向社會公布新型冠狀病毒無症狀感染者情況。無症狀感染者是如何定義的?個人該如何防范?帶著公眾關心的問題,記者採訪了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省衛生健康委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領導小組疫情防控組副組長欒榮生。

何為無症狀感染者?

欒榮生說,無症狀感染者是指無相關臨床症狀,如發熱、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征,但呼吸道等標本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陽性者。無症狀感染者可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經過14天潛伏期的觀察,均無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征,始終為無症狀感染狀態。二是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採樣時無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征,但隨后出現某種臨床表現,即處於潛伏期的“無症狀感染”狀態。

傳染病在人群中蔓延的感染譜分成無症狀感染者、臨床輕症、中症和重症直至死亡。致病力強的病原體導致的臨床發病或有症狀的感染者比例較大,反之亦然。毒力較強的病原體導致的死亡比例較大,當然還同患者的身體狀況或基礎疾病有關。

欒榮生說,目前我們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主動發現無症狀感染者,一是對病例的密切接觸者開展醫學觀察期間的主動檢測﹔二是在聚集性疫情調查中開展的主動檢測﹔三是在病例的傳染源追蹤過程中對暴露人群主動檢測﹔四是對部分有境內外新冠病毒肺炎病例持續傳播地區的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員開展主動檢測。

無症狀感染者傳染強度如何?

無症狀感染者有多大比例?一般來說,假設10個人接觸了病毒,可能最終會有6-8人發病,2-4人始終不發病或者症狀非常輕微,這些人就是所謂的無症狀感染者。所以,不存在大量的無症狀感染者。我們對無症狀感染者要重視,但不必恐慌。

無症狀感染者存在一定的傳播風險。欒榮生說,一是傳播隱匿性。由於無症狀感染者無任何明顯的症狀與體征,在人群中難以被發現,導致的傳播也難以預防﹔二是症狀主觀性。症狀輕微或不典型者可能認為自己沒有感染,不主動去醫療機構就診,在日常診療工作中難以被發現﹔三是發現局限性。由於存在檢測窗口期,採用核酸檢測和血清學檢測方法難以發現全部無症狀感染者,現有無症狀感染者主要是通過病例密切接觸者主動篩查、感染來源調查、聚集性疫情調查和對高風險地區人員的主動檢測發現的,尚有部分無症狀感染者難以被發現。

無症狀感染者由於沒有咳嗽、打噴嚏等呼吸道症狀,排毒量相對於有症狀的病人而言應當較低。不管有無症狀,感染者都是急性,不會持續攜帶病毒。四川省本土病例零報告快一個月了,本土無症狀感染者應當也沒有傳染性了。面對境外輸入,我們嚴防死守,輸入的無症狀感染者也很難再造成傳播。

專家提醒

做好個人防范很必要

在個人防范上,欒榮生認為,公眾要加強自我保護和健康文明意識,強化環境衛生及個人衛生防護,養成勤洗手、講究手衛生、一米線、開窗通風、清潔消毒、分餐制、生病時減少去人員聚集場所和科學戴口罩等健康生活行為方式。要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本著既保護自己,也要保護他人健康的理念,將健康知識傳播到每個家庭和個人,形成良好衛生習慣和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康素養水平。如個人核酸檢測陽性后不必恐慌,要主動配合醫療衛生機構做好健康監測和隔離醫學觀察,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后及時報告,接受醫療機構規范診治。

□記者石小宏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