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詠嘆調 萬裡中意情(萬裡為鄰 心手相連)

本報記者 鄭 娜

2020年03月30日09: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一曲詠嘆調 萬裡中意情(萬裡為鄰 心手相連)

“消失吧,黑夜!星星沉落下去,星星沉落下去!黎明時我將獲勝!我將獲勝!我將獲勝!”3月初,意大利新冠肺炎疫情告急之際,中國男高音歌唱家張喜秋聯合14位中國旅意歌唱家,一起演唱並錄制了歌劇詠嘆調《今夜無人入睡》,以音樂的方式聲援和祝福意大利。音樂傳到意大利后,引起關注。

15位旅意歌唱家以樂聲援

2019年底,張喜秋結束在意大利長達6年的學習,回到中國廣州。

回來不久后,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暴發,意大利的老師、同學、朋友們以不同形式問候和關心他,令他內心異常溫暖。“3月初,當意大利的疫情也開始嚴重起來的時候,我就想著自己也要做點什麼。”張喜秋告訴記者。

這時候,張喜秋的朋友、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孫群給他打來了電話,提出能否由他牽頭,聯合一些青年旅意歌唱家一起演唱一首意大利歌劇作品,以音樂來聲援意大利人民抗擊疫情。

挂下電話,張喜秋馬上行動起來。他迅速聯系周圍的朋友,顧文夢、郭子照、黃靜瑤、胡純熙、韓霄、劉瀚文、李思琦、李晨、李辰、王蕾、王輝……很快,14位青年旅意歌唱家積極響應,踴躍參與到作品的演唱和錄制中來。

疫情期間,雖然有的人在意大利,有的人在國內的山東、廣東、北京等地,大家分布在世界不同地方,但還是克服了距離和時差帶來的不便以及設備不足的難題,各自以手機先錄制完整的歌曲演唱,然后再匯集到一起,由身處中國和意大利的制作團隊剪輯加工。

從提出這個想法,到把大家組織在一起,到演唱、錄制、后期加工,再到最終做成視頻推出,張喜秋和他的朋友們隻用了3天的時間。“整個過程,我們不僅被音樂感動,也被中意兩國人民之間的情誼感動著。”張喜秋說。

攜手抗疫讓兩國走得更近

“歌劇被譽為音樂藝術皇冠上的明珠,最早誕生於意大利。中國有不少歌唱家曾在或正在意大利學習歌劇,他們是中意兩國文化交流的使者,對意大利和意大利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在意大利最困難的時候,他們發出聲援特別有意義。”孫群表示。

《今夜無人入睡》的視頻錄制完成后,意大利駐廣州總領事館在微信公號上發布了這個視頻,並表示:“今天早晨,當我們醒來時,我們所有人都心系意大利。在過去的幾周裡,我們留在這裡支持中國朋友與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爭。在有需要的時候,朋友是不會離去的。感謝我們歌劇界的朋友,他們希望通過這個視頻來表達對意大利的支持。視頻中他們演唱了普契尼的《今夜無人入睡》。黎明到來,我將獲勝!親愛的中國朋友們,黎明到來的時候我們會獲勝的!”

視頻傳到意大利后,在意大利社交媒體引發關注和反響。現任意大利文化部部長、2020中意文化旅游年協調人達裡奧·弗朗切斯基尼第一時間將視頻放到自己的臉書(Facebook)上,同時寫道:“感謝這些杰出的中國年輕人,他們的視頻感人至深,給我們帶來了充滿希望的信息。”意大利國會議員、國會歐盟政策委員會副主席瑪麗娜·貝靈格麗表示,感謝中國藝術家在這個艱難的時刻為我們帶來的勇氣,相信共同抗擊疫情的經歷會讓兩個國家走得更近。

疫情不會阻擋交流的腳步

“新冠肺炎疫情剛發生的時候,大家都懵著,一些計劃停了下來。我們一直在給雙方樹立信心,努力推動中意行業往來、民間交流不要停下來。”孫群對記者說。

2020年是中意文化旅游年。北京國際設計周從2019年開始,就在文旅部、北京市政府相關機構的指導下,策劃和組織包括中意世界文化遺產攝影展、米蘭設計周、威尼斯雙年展等在內的系列活動。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斷演變,北京國際設計周和意大利的合作伙伴,一直在採取各種措施,調整方案,積極應對。

除了提議並協助張喜秋及14位旅意歌唱家共同演繹《今夜無人入睡》之外,北京國際設計周還做了幾件事情:一是向中意家居行業發起了“米蘭@中國”(From Plan A to Plan @)的行動倡議,號召中意家居設計行業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繼續保持家居行業的經貿往來,繼續推進中意設計的行業交流,二是向威尼斯雙年展發出申請,將2020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城市館主題從原先的“中國大運河”變更為“疫情與城市”。這個方案得到包括威尼斯市政府、威尼斯建筑大學以及火神山醫院設計單位的大力支持。

另外,隨著國際疫情持續升級,北京國際設計周常務副主任王昱東還聯合多家機構,推出“我們在一起”2020抗擊新冠肺炎全球招貼設計公益征集活動,向全球不同國家及地區征集抗疫設計作品。截至3月17日上午,活動共征集作品數量8021組、10764幅,參賽者5436位。其中,18歲意大利女孩奧羅拉也帶著自己在社交媒體上廣為傳播的《Everything will be fine》,參與到本次征集活動中。她表示,希望通過公益傳播將這幅作品與更多中國人一起分享。

據介紹,此次公益活動全部作品均免費向全世界政府、公益組織、媒體、企業及公眾開放,提供無償下載,用於疫情公益宣傳推廣。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