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區發展建設熱火朝天 雪域高原迎春來

2020年03月29日07:18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雪域高原迎春來

  3月25日,甘孜州甘孜縣拖壩鄉,甘孜州青稞良種繁育示范基地耕種現場,剛剛“蘇醒”的大地上,農機轟鳴。

  基地涉及拖壩鄉3個行政村,受益農戶達130余戶,包括8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土地流轉費每畝500元,村民還能到基地打工。”站在田邊,拖壩三村村委會主任西繞青批憧憬無限。

  同一天,阿壩州鬆潘縣黃勝關車站,成西鐵路四川段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一座座水泥橋墩勾勒出這條從西北到西南的銀龍“骨架”。從苦寒之地到動車時代,川西高原跑出奔康“加速度”。

  時間回溯到一個多月前。2月18日,省政府批准31個縣(市)退出貧困縣,其中就包括16個藏區貧困縣。四川藏區貧困縣全面實現脫貧摘帽。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從春耕現場到建設工地,25萬平方公裡的四川藏區,正律動著新生活、新奮斗的強勁脈搏!

  強力部署

  省級領導聯系藏區貧困縣,打出政策“組合拳”

  雅礱江畔,壁立千仞,江風呼嘯。德格縣中扎科鄉毗鄰雅礱江,距縣城300多公裡,平均海拔3620米。中扎科鄉黨委書記郎加澤仁介紹,全鄉13個行政村,“挂”在雅礱江峽谷兩岸,文盲率曾高達70%以上。在整個雅礱江上游,像中扎科鄉這樣的深度貧困鄉鎮,還有24個,分布在德格、石渠、甘孜、色達4縣交界地域。

  這是四川省藏區深度貧困的縮影。四川藏區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裡藏族自治縣,都是“一步跨千年”,貧困“面廣、程度深”特點明顯。

  面廣,藏區面積25萬平方公裡,佔全省總面積一半以上。

  程度深,這裡是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深度貧困與自然條件、民族宗教、社會治理等因素交織,是典型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艱中之艱”。截至2013年底,藏區有貧困縣32個、貧困村2063個、貧困人口36萬,貧困發生率20.1%。

  克非常之役,須非常之舉。四川始終把打贏藏區脫貧攻堅戰擺在事關全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治藏、穩藏、興藏的重要位置,納入全省工作大局謀劃部署推動——

  選派“指揮長”。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多次帶隊深入藏區貧困鄉村調研督導、協調解決困難問題,27名省級領導同志聯系指導藏區32個貧困縣。

  發布“作戰令”。2013年,聚焦就業、教育等6個方面,啟動“六項民生工程計劃”﹔2017年,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的意見》《關於加快推進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項目實施方案》。

  征調“突擊隊”。在四川藏區,共有6300多名駐村干部,斗嚴寒、戰缺氧、克深貧,與貧困老鄉共同奮戰在脫貧一線。

  在四川藏區高原上,一場與絕對貧困的決戰,吹響沖鋒號角。

  勠力鏖戰

  下足“繡花”功夫,採取超常舉措補短板強產業

  2016年5月,剛上任爐霍縣洛秋鄉易日村第一書記的呂波,坐著摩托車顛簸進村裡時,傻了眼。

  易日村是牧區,村民一年四季幾乎吃不到蔬菜。一頂帳篷、一點爐火、一塊藏毯,就這樣過了千百年。

  “過好日子,得先掙錢。”考察一圈后,呂波決定在村裡發展梅花鹿養殖,出售鹿茸、鹿胎膏等中藥材。目前,村裡梅花鹿養殖專業合作社有梅花鹿90多頭,去年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分紅340元。

  近年來,四川省大力培育青稞、牦牛、高山蔬菜、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新改建特色產業基地137萬余畝。現在行走在藏區,村村有脫貧產業、戶戶有致富門路,一幅特色鮮明、種養結合的產業畫圖徐徐展開。

  下足“繡花”功夫,就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四川藏區氣候資源、旅游資源較豐富,一些“新而美”產業在此扎根:賣星星,稻城縣傍河鄉的村民謀劃著利用閑置房屋做星空觀測接待﹔賣陽光,金川縣安寧鎮八角碉村后山上的光伏發電,讓黨支部書記胡伯剛喜上眉梢﹔賣空氣,汶川縣打造康養旅游勝地帶動群眾脫貧。

  產業之外,作為全國深度貧困地區,四川藏區尚有諸多難愈“頑疾”,大骨節病等地方病是其中之一。

  “之前村裡幾乎每家都有大骨節病人。”壤塘縣茸木達鄉甲拉村黨支部書記滿特印象深刻:自政府開展大骨節病綜合防治項目后,村裡便沒有一例新發病例。不僅是甲拉村,四川藏區大骨節病連續8年沒有新發病例,包虫病檢出率下降至0.04%。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由財政全額代繳,貧困戶縣域內就醫自費比例控制在5%以內。

  身體的病靠醫院診療,思想的營養需教育補充。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近年來,去藏區的人發現,會說普通話的娃娃越來越多。這背后,是四川持續實施“一村一幼”計劃,著力提高藏族幼兒普通話水平﹔多措並舉抓好控輟保學工作,確保所有適齡兒童、少年都能到校讀書。

  遇到晴天,紅原縣瓦切鎮色永村牧民瓦爾多,總要把家裡的電動三輪車仔仔細細擦拭一遍。這輛電動三輪車,是他因勤勞致富被評定為村裡“勤奮之星”的獎品。

  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紅原縣實施貧困戶“星級評定”正向激勵機制。兩年來,已有216名貧困村民摘星,“不等不靠、艱苦奮斗”的精神蔚然成風。

  攜手攻堅

  念好幫扶“山海經”奔康路上勠力同心

  廣州市荔灣區花博大道25號,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來自四川省藏區的臘肉、菌菇、奶制品等深受歡迎。

  跨越山水,東西部扶貧協作“花”開南粵,“種子”卻深扎雪域高原。

  協作,是一道千裡同香的菜肴。去年底,5位甘孜州選手在“粵菜師傅”技能大賽上捧杯。這背后,是廣東將“粵菜師傅”工程導入省際技能扶貧協作,做慣了酥油糌粑的農牧民,也能通過烹飪鮮美粵菜掙錢。

  協作,是一座千裡共建的園區。九寨溝縣探索將用地指標“飛”到浙江省嘉善縣,打造嘉善-慶元-九寨溝“飛地”產業園,以此獲得收益。截至去年底,九寨溝縣已收益700萬元,用於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人口增收致富。

  協作,是一群千裡相遇的共同奮斗者。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黃志祥,一年內曾兩到甘孜州人民醫院挂職。工作之余,他每周都會在科室授課﹔與醫院同事們討論病例,手把手教他們做手術,提高理論和實踐水平。

  奏響扶貧協作曲,念好幫扶“山海經”。截至目前,浙粵兩省8市34個縣參加扶貧協作、對口支援四川藏區32個貧困縣,累計落實財政性幫扶資金35.68億元,實施幫扶項目974個。

  奔康路上,勠力同心,其利斷金。馳援四川藏區的不僅有浙粵,還有省內86個省直部門(單位)定點扶貧藏區32個貧困縣,實現每個貧困縣都有省直部門(單位)、高校、醫院、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幫扶﹔省內較發達的6市23縣對口幫扶藏區32個貧困縣,聚焦產業發展、智力支援、勞務協作等六項重點任務,累計落實政府性幫扶資金31.92億元。

  匯聚社會扶貧合力,大力實施“萬企幫萬村”精准扶貧行動。截至去年底,已有1480家企業(商協會)全覆蓋結對幫扶藏區1113個村。

  加快恢復發展

  戰“疫”中目標篤定藏區發展迎來新篇章

  進入3月以來,作為全國唯一擁有3個海拔4000米以上支線機場的市(州),甘孜州陸續宣布因新冠肺炎疫情一度中斷的康定、稻城、格薩爾機場全線恢復通航。

  要想富,先修路。大到機場、高速,小到縣道、村路,一張日益密織的交通網絡,是觀察四川藏區“蝶變”的重要窗口——

  “溜索改橋”全面完成、川藏鐵路成都至雅安段建成通車、雅康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四川藏區鄉村通暢率均達100%……雪域高原,蜀道不再難。

  木地板锃光瓦亮、藏毯嶄新如初、灶台干干淨淨,壤塘縣蒲西鄉小伊裡村村民劉木滾家窗明幾淨,還隱隱透出一股鬆木香氣。2017年,劉木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從高山上搬到現在的新居裡,他說“跟做夢一樣”。

  更多的人做著同一個夢。截至目前,四川省已在藏區累計對6.78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同時完成6.4萬戶藏區新居建設。

  改變的不僅是硬件,在藏區各地,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識正深入人心。

  觀念在變,思路也在變。野豬糟蹋庄稼,曾讓小金縣達維鎮冒水村村民惱火不已。村主任陳望慧卻從地裡的野玫瑰上看到“門路”——玫瑰不怕野豬啃,且附加值高。如今,小金縣1100多戶貧困戶靠種植玫瑰增收。“玫瑰姐姐”陳望慧,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

  目前,四川藏區206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人口減少到0.24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1%。即便全域摘帽,也必須清醒認識:脫貧攻堅戰不是輕輕鬆鬆一沖鋒就能打贏的,從決定性成就到全面勝利,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艱巨,決不能鬆勁懈怠。

  看當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貧困老鄉就業務工和產業發展、扶貧項目建設等仍需加快推進﹔看長遠,藏區生態脆弱、基礎薄弱、產業虛弱、公共服務積弱等短板症結依舊突出,脫貧攻堅任務仍然艱巨。

  瞄准上述短板,四川藏區脫貧攻堅下一步工作目標篤定、思路清晰。阿壩州將以防返貧和新增貧困、提高脫貧質量為著力點,全力全方位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確保脫貧路上不掉一戶、不漏一人。甘孜州突出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兩大關鍵,補齊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兩大短板,實現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冰雪初融,山河漸暖。春回大地,萬象更新。

  中扎科鄉呷依村,有一塊地。曾經,人們管那裡叫“莫核通”(藏語:飢荒壩)。由於地裡石塊多,每年春耕,都要累死幾頭牛,磨損諸多農具。

  如今,人們管這裡叫“扎西通”(藏語:幸福壩)。地裡建起20座溫室大棚,棚內四季常青。這兩天,村民正熱火朝天地忙著種植青椒、番茄、萵筍等。

  又是一個奮斗的春天。(四川日報記者 侯沖)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