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飆戲 像成渝火鍋各有滋味

2020年03月27日08:53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雙城飆戲 像成渝火鍋各有滋味

編者按

3月17日下午,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四川重慶黨政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重慶市和四川省黨政主要負責人在工作方案、2020年重點任務等方面達成重要共識。往后,成渝兩地交流將更為緊密,在文化藝術上更是如此。

戲劇、美術、建筑藝術、歌舞……在文藝眾領域,成渝一家,無不互相借鑒、相互促成,未來,成渝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脈將更加生生不息。今日起,我們將陸續推出相關報道,敬請垂注。

“我們希望‘雙城記’是一場賽出水平的友誼賽,甚至兩邊可以小小較勁一下,最后讓觀眾用自己的審美真心買單。”3月24日,在四川人藝劇場,“川渝話劇雙城記”項目主要負責人孟意鳴說。

近年來,成渝兩地文藝創作特別是戲劇舞蹈等互動亮眼,為祖國奔涌的文化大動脈,注入了充滿活力的新鮮血液。而要書寫更鮮活生動的“雙城記”,還需要雙方深入思考以及更緊密無間的合作。

A

“重慶梵高”來蓉飆戲

山城上演“成都小劇場”

四川人民藝術劇院、重慶市話劇團等聯合主辦的“川渝話劇雙城記”,是較早活躍在成渝兩地的話劇演出交流活動之一,目前已走過4個年頭。

“選面包還是理想?”不少成都觀眾在看完最新一屆“川渝話劇雙城記”(以下簡稱“話劇雙城記”)項目之一、由重慶市話劇團帶來的《燃燒的梵高》后,在朋友圈討論起來。網友“走肖水聿”也在微博上記下自己的思考:“活出真正的自己還是要現實點,理性地去追求理想吧。”但網友“羽一”卻覺得,藝術沒有對錯,選擇自己喜歡的就好,但一定要堅持到底。

這方演罷那方登場。一個月后,成都小劇場話劇《無病呻吟》赴重慶拾樓小劇場連演兩場。被催婚、被嘲諷、被發好人卡、被忽視,這部話劇用四個自帶“槽點”的角色,接地氣地戳中現場重慶觀眾的內心,現場笑聲掌聲不斷。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話劇雙城記”也是4年來營收效果最好的一次。

4年裡,“話劇雙城記”有不少令人難忘的回憶。重慶大型話劇《河街茶館》在西嬋國際劇場上演,800多個座位,座無虛席。面向青年觀眾的懸疑作品《嫌疑人X的獻身》,平均日銷 2萬多元演出票房。英國經典鬧劇《演砸了》來到當時的錦城藝術宮,為觀眾印証了英國最重要的戲劇及音樂劇獎項勞倫斯·奧利弗獎的實力。據統計,自2016年起至今,“話劇雙城記”為成渝兩地觀眾帶來近100場次演出,40多部話劇作品,涉及喜劇、音樂劇、懸疑劇、主旋律劇等。

在四川人藝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羅鴻亮看來,“雙城記”立足川渝,一方面能整合並激活川渝演出資源,降低演出成本,培育市場﹔但另一方面,“雙城記”劇目范圍不僅僅局限於川渝,從地理范圍來講,未來也將輻射雲南、廣西、貴州等地,從作品范圍來講,也將輻射到更多其他國家的優質話劇。

B

戲迷“串門”看戲

追角兒不問出處

川劇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又以成渝為盛。成都和重慶的兩地戲迷,常常輾轉在兩座川劇重鎮間,“串門”看戲。與此同時,兩地院團的交流演出、互相委約創作,讓同根同源的川劇迸發出更豐富的“大川劇”內涵。

“我覺得成都人和重慶人在對待川劇的問題上,態度是和對待火鍋一樣的。”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周津菁打了個比方。在周津菁看來,四川的盆地地勢,確定其地域文化的包容性,當成都人已經開始探索火鍋的一百種做法的時候,重慶人還在強調火鍋底料要多放牛油。四川人重視火鍋味覺色彩的豐富和時髦,而重慶火鍋永遠突出它的極致鮮香麻辣,追求著火鍋的嚴謹性和經典性。“四川人對待川劇的態度是開放的,重慶人對待川劇的態度是嚴謹的、謹慎的和經典的。”

吃貨見到好吃的火鍋無論品種,戲迷追起喜歡的川劇角兒來也不問出處。去年底,首場“流光溢彩,至善至美——肖德美川劇文生表演藝術專場”在成都錦江劇場舉行。演出結束后,不少觀眾激動地上台要求和肖德美合影,其中還有專程從重慶趕來的川劇資深戲迷劉彥君:“肖老師功法了得,表演細膩,有心有情,太難得!”他還記得小時候他父親帶著他看肖德美的文生表演,尤其喜歡《芙蓉花仙》中的形象。於是當天早上他坐了動車來成都看戲。像劉彥君這樣的川劇戲迷,還有不少。成都六旬戲迷楊忠芬說,聽慣了成都的《白蛇傳》,她有次趁探親又專門去重慶聽了一回《白蛇傳》,“精彩醇厚!韻味又不同。”

85后重慶戲迷張渝龍,開玩笑說“聽垮”好多“火把劇團”,甚至現在還看得出演員每場的表演狀態。他小時候就來過成都,初中因為川劇《空城計》入坑,搞得現在同齡朋友屈指可數,卻成為大量中老年觀眾的“知心戲友”。說起成渝川劇,重慶的胡瑜斌、孫群、譚小紅、陳秋瑾,成都的陳巧茹、王超、劉芸,他都很欣賞。“有哪句說哪句,你們上河壩彈戲可以,不過我最喜歡我們重慶的高腔,成都民間整體川劇氛圍不錯,大慈寺那邊還有川劇小劇場。”(注:川劇是隨河而興。川西平原岷江流域被稱為“上河壩”,成都、綿陽是川劇重鎮。川東長江流域被稱為“下河壩”,重慶是大“戲窩子”。)

張渝龍記得,“我最想的還是兩地交流演出噻,一網打盡最舒服。”有一次成都市川劇院梅花獎得主王超來重慶演《裝盒盤宮》,台下觀眾紛紛稱“演員入戲”。因為工作緣故,張渝龍並不能常來成都追戲,隻能通過網上錄像、喜馬拉雅音頻“異地戀”,但隻要遇上川渝合作的場次,他覺得“一次看個夠,最安逸了”。

據不完全統計,近五年,四川省川劇院攜手重慶市川劇院,啟動“巴蜀名院”優秀川劇演出系列活動后,雙方約定定期帶著自己創排的優秀劇目開展大型演出交流已有20多場次,丑角專場裡的《拿虎》、大幕戲《荊釵記》、折子戲專場裡的高腔《北邙山》……

這也迎來主創間更深度的合作,比如重慶川劇界領軍人物沈鐵梅近年來也來成都演出川劇《江姐》,而川劇《江姐》的總編導便是四川省川劇院著名老藝術家任庭芳,雙方為此事多次往返成渝,建立“大川劇”的生態,也讓兩地戲迷少了奔波,兩地的觀眾既能吃到“重慶菜”,也能吃到“成都菜”。“交流起來,老戲的根扎穩了,川劇才能走得遠。”任庭芳說道。

C

舞蹈雙子星

巴山蜀水尋杜甫

不少成渝歌舞文藝創作中,無論是以巴蜀歷史人物為題材,還是書寫山川風貌,都鐫刻並深深交融著巴蜀時代性格和人文烙印,舞劇《杜甫》便是近年來的典型代表。

截至3月25日,在抖音平台上,舞劇《杜甫》點擊量已突破了14億。該劇去年9月在四川大劇院演出,一票難求,備受關注。

“有空白,沒人做過。”重慶市歌舞團副總經理趙婷回憶,決定為杜甫創作首部舞劇時,這個理由力排眾議。此前,團隊內部一直有兩個聲音,“選李白還是杜甫?”

選杜甫,這種跳出舒適圈的選擇需要底氣。全團上下15個月的潛心蟄伏,演員半年不接商演,採風並請教近10位全國頂尖的杜甫專家,服飾考究到襦裙的開口細節。最終舞劇《杜甫》面世,舞姿下,詩史杜甫“一人筆下的唐朝”寫意呈現。《杜甫》獲第十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其中的片段《麗人行》,在抖音上更是掀起全民模仿的舞蹈風潮。

舞劇杜甫背后有很多“雙子星”。雙主演李庚、李晉是雙胞胎兄弟,分別飾演杜甫和杜甫影子,兩位才華橫溢的“80后”總編導韓真、周莉亞,曾聯手創作過爆款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成都和重慶,也是杜甫人生軌跡中充滿緣分的兩顆雙子星。舞劇的尾聲勾勒了這段充滿成渝特色的日子。

舞劇《杜甫》結尾,杜甫在奉節凝望蒼天登高唱大歌,內心回望了在成都草堂時的呼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飄零如天地一沙鷗,回望匆匆此生,縱有凌雲之才,一生襟抱卻未曾展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遠望,他將對國家、對蒼生乃至於對生命本身的熱愛,都融入這古今獨步的雄闊詩篇。

在趙婷看來,成都是杜甫的“世外田園”,顛沛流離的他在這搭起草堂,度過一生中相對短暫的清貧安逸時光。重慶是他的“暮年詩居”,在這裡他用積蓄一生的凌雲之才回望蒼生,詩歌創作水平達到高峰。成都的《春夜喜雨》曉暢明亮,重慶的《登高》肅殺悲愴,一弛一張,兩段時光相互成就,千年前杜甫之詩已是成渝縮影。“但不變的是他那一顆向民的心,這也是最打動主創的。”

據學者統計,杜甫一生寫了1400余首詩,僅在成都就寫了約475首,后到夔州(現重慶奉節),他又做了410首詩,因此在巴蜀,他所創作詩歌總數就佔到一生詩歌總量的近三分之二。韓真、周莉亞認為,舞劇《杜甫》是為歷史而作,也是為現實而作。作品以“詩聖”杜甫的仕途浮沉為主線,將他困居長安、身陷安史之亂、流寓川渝的個人命運融入中唐時期由盛轉衰的時代洪流之中,通過其人其詩,展現時代氣質,感受歷史情懷。

聲音

同根同源的成渝需要怎樣的文藝合作?

同根同源的成渝文藝還滲透在更多領域。比如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以羅中立、何多苓、高小華、程叢林、周春芽為代表的“傷痕美術”,是無法抹去的一筆,這些創作者皆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活躍於成渝兩地。如今,渝東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非遺傳統音樂川江號子等也在四川地區廣泛傳唱……

成渝需要怎樣的合作?先扎住根,再拓開眼。在重慶文化與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重慶文化研究》編輯部主任黃劍武看來,成渝藝術文脈交織共融,無法割裂來看。比如“傷痕美術”作品重新關注普通人人性,突破宏大創作模式,與時代歷史因素背景也關系緊密。如果說巴蜀大地遠古畫像磚証明了源遠流長的巴蜀美術血脈,那麼到抗戰時期,徐悲鴻主持的中央大學藝術系、海派畫家潘天壽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等不少國內一流美術教育機構遷至重慶,為這裡的閉塞的創作土壤注入了新鮮養料,隨后才影響深遠滋養了“傷痕美術”“鄉土美術”,正是因為后人抓住美術源頭的“根”和“魂”,才能創作出具有時代烙印和中國性格的作品。

四川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郭勇認為,就以川劇來講,藝術本無高下之分,求同存異更能百花齊放。但成渝乃至川渝面臨著觀眾老齡化、演員年齡梯隊、行當斷層等共同問題時,更應該思考的是,同樣作為豐富存量的川劇重鎮,如何把川劇的資源優勢轉換為品牌優勢、如何把地方優勢變為全國優勢、如何把口碑優勢變為傳授優勢,才能在全國戲曲之林中佔有自己與時俱進的一席之地。

這個觀點也與舞劇《杜甫》團隊主創的定位不謀而合,即“杜甫是歷史的,也是國際的,不把舞劇單純做成一個杜甫的生平傳記,演出的是時代的氣質”。舞劇摒棄傳統舞劇音樂以敘事為主的呈現方式,選擇類同於電影音樂一樣,去講述一個人的精神、性格、靈魂。動真格,出真心,做好作品,影響力自然不請自來。

□記者李婷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