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踏春

尹 婕

2020年03月18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舌尖上的踏春

京城春色。本報記者 尹 婕攝

樓下的桃花、玉蘭花似乎在一夜之間全都開了,張著粉白色的笑臉。我推開窗,春風送來它們淡淡的香氣。

對於中國人而言,每一個季節都有獨特的味道,它讓我們記住時光的模樣和家的氣息。春天當然也是有味道的,桃花香、梨花香、玉蘭花香、青草香、泥土香,還有野菜香。四時更替,適時而食,是中國人在與自然相處中形成的生活美學。萬物生長,眼下正是一年中吃野菜最好的季節。

春風花草香

想起年少時,每到這個季節,氣溫一天天高起來,陽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棉衣漸漸穿不住,父親便會領著我去老家附近的大運河河堤,半為踏青,半為尋野菜。河堤下,水面寬闊了不少,從運河水面吹來的風裡有蘆葦的氣味。河堤上,青草早已沒過腳踝,植物的香氣和著濕潤的泥土味飄散在空中,鑽進鼻孔。我們的身體似乎一下子輕盈起來,甩開手腳,跑進草叢裡。枸杞頭、薺菜、馬齒莧、蔞蒿、蒲公英,還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野菜,一日賽一日地拔高。這些挺過一冬的野菜,體內似乎藏納著天地靈氣,根根透著一股精氣神。

蔞蒿長在水邊,這是一種口感“極清香”的野菜,汪曾祺贊它“食時如坐在河邊聞到新漲的春水的氣味”。我的家鄉距離汪曾祺的故鄉高郵不遠,野菜種類也十分相似,他說:“枸杞到處都有……本地產的枸杞子沒有入藥的,大概不如寧夏產的好。枸杞是多年生植物。春天,冒出嫩葉,即枸杞頭。”

父親最愛的便是涼拌枸杞頭,洗淨之后,用開水焯一下,切碎,撒點鹽,淋上香醋和麻油,便可上桌。初嘗微苦,咽下時,喉嚨處竟有幾分甘甜,那種獨特的清香便再難忘記。這樣的滋味,每隔幾天我們便會想念。溫度不斷升高,枸杞頭眼見著顏色深起來,口感也不再如初時那樣鮮嫩,我們便會盡量多採摘一些,回到家,鋪在竹匾裡,在太陽下晾干,待到秋冬時節,和著肉做成餡兒,包包子、包餃子,又是另一種美味。

人間煙火氣

都說春色三分,一分在野。又一個春天來了,和風讓人們惦記起野菜的香氣。

春天,最是品味人間煙火氣的好時節。“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不知馬蘭入晨俎,何似燕麥搖春風”“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覓春色、識春味,詩人們大概是最早發現“野菜之美”,並把它們記錄下來的人了。

驚蟄之后,野菜種類一下子多了起來,薺菜、春筍、馬齒莧、香椿、婆婆丁、馬蘭頭,在江蘇南京,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市民生活漸漸回歸日常。科巷菜場裡,熱愛野菜的南京市民正在挑選剛剛上市的時令野菜,豐富自家餐桌。今年,更多的商戶選擇“雲售賣”,將原本擺在農貿市場的野菜搬到互聯網,人們在家中動動手指,即可把田野裡的春味帶回家,足不出戶就能品味春天。

3月初,山東臨沂的農戶“月月鮮”開始通過微信、淘寶店鋪售賣各種時令野菜。他拍攝的照片裡,野菜菜根上還帶著濕潤的泥土,香氣似乎隔著屏幕都能透出來。“好多來買的都是老顧客了,都想嘗個鮮。”“月月鮮”告訴記者,這些野菜有些是自己去野地裡挖來的,也有些是向附近村民收購來的。“過去這些野菜散在田間,現在都成了人們的‘心頭好’,一斤的價格在6元—8元。”

“過去我們吃野菜是為了果腹,如今是為了健康。”北京市民許從軍感慨,幾十年間,野菜在中國人餐桌上的地位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人們吃野菜,吃的不僅是美味,更是一種愜意。

至味在故鄉

過去幾年,每年春天我總會帶孩子去野外看花識草。這個春天,宅家的日子裡,在廚房裡帶著孩子認識野菜、感受春天的味道,成了我們一天中最放鬆的時光。兩三道野菜經過簡單烹飪,綠油油地擺上餐桌,清清爽爽,我們完成了一次次舌尖上的踏春。

張曄選擇做一道腌篤鮮來記住這個春天。剛上市的春筍,配上鮮肉、火腿,小火慢燉,咕嘟咕嘟冒著泡,能讓人“鮮掉舌頭”。“每年春天,我都會做上幾回腌篤鮮。”這是已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張曄最喜愛的家鄉菜,“人的口味是很難改變的,故鄉的味道根深蒂固,哪怕經年累月,隻需一絲一縷,足以撫慰內心。嘗到湯的那一個瞬間,我才真切地感覺到,春天來了。”

在每個人心中,“故鄉”大概是最能引起共鳴的詞了。離家越久,對故鄉的情感就會越濃烈。

“薺菜是浙東人春天常吃的野菜,鄉間不必說,就是城裡隻要有后園的人家都可以隨時採食,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隻‘苗籃’,蹲在地上搜尋,是一種有趣味的游戲的工作。那時小孩們唱道:‘薺菜馬蘭頭,姊姊嫁在后門頭。’后來馬蘭頭有鄉人拿來進城售賣了,但薺菜還是一種野菜,須得自家去採。”周作人在《故鄉的野菜》中娓娓道來,一幅浙東風俗畫如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點綴其間的正是最平凡的野菜。故鄉的食物也多次出現在汪曾祺筆下,他曾專門寫過故鄉的蔞蒿、枸杞、薺菜、馬齒莧等。這些野菜中不僅有故鄉的春色,還有故鄉的味道。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