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中為何科普視頻脫穎而出

2020年03月17日08:5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信息爆炸中為何科普視頻脫穎而出

  視頻從近距離觀察病毒如何進入細胞開始,論文、生物知識、計算、數據變化、時間鏈條等密集的信息量輪番出場,經過“可視化”清晰地闡述了新冠肺炎的發生、傳播、防治的邏輯……這部10分鐘長度的疫情科普類視頻——《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切》備受好評,在全網獲得了兩億多的播放量。

  這段時間,人們高度關注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科普類視頻以視覺敘事,運用計算機程序模擬等工具,專業、有邏輯、高信息量,令人耳目一新,成功“出圈”。這類視頻將晦澀的知識、碎片化的信息經過可視化處理后,帶領公眾洞悉其中的規律,比文字、圖片更具說服力。僅B站一個平台上,疫情科普類視頻已經獲得了累積3.6億次播放,7200萬次互動。

  這些視頻的創作者均為90后,他們或是專業的視頻創業者,或是普通的程序員。《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切》由“回形針PaperClip”出品,上線不到24小時播放量就已過億,創始人吳鬆磊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把觀看者當作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他們需要的是高信息量的內容,並且用他們能懂的方式講道理。”

  硬核科普看完就被“成功說服”

  如果想要告訴大家“為什麼疫情期間要減少出門”,你可以斬釘截鐵地用一句話來答復,也可以用800字長文解釋其中的原因,或者你可以通過計算機程序模擬“頻繁出門”帶來的后果。

  在程序裡,一個個流動的人變成快速移動的小圓點,不同顏色代表健康、感染和患病狀況。程序員通過調整醫院床位、收治響應時間、人員流動意向等變量,令公眾以第三視角看到了感染的邏輯和速度,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減少出門的意義。

  這部由Ele實驗室出品《計算機仿真程序告訴你為什麼現在不能出門》使用的是正態分布模型,因生動形象被多個主流媒體轉發,單個平台上轉發量接近3000萬。視頻播完后,彈幕中很多人表示“懂了,乖乖宅在家”。

  當開學時間不斷延后,學生渴望開學時,計算機程序又出場講道理。這一次計算機程序設置了宿舍、食堂、教室等場景,當一個感染者出現后,無論學生是“不戴口罩放飛自我”,還是把感染者在隔離區或宿舍隔離,因為活動區域集中,最終都難逃學生集體被感染的結果。《為什麼現在不能開學》以編程數據模型模擬疫情期間開學可能造成的后果,解說幽默,一目了然。彈幕和評論裡,學生被最后的結論“這個時候不應該開學”成功說服。

  《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切》是疫情期間第一個火爆的視頻。據不完全統計,各平台播放總量超過兩億。當時新冠肺炎疫情剛剛暴發,大量魚龍混雜的信息使公眾處在焦慮之中。這個視頻中所展現的內容均選自可靠來源的信息,以整合的方式清晰地闡述了疫情發生、傳播、防護等最受關注的問題,再通過可視化表達,成為新冠肺炎疫情科普中的“一股清流”。

  視頻結尾,吳鬆磊用低沉的男聲總結道:“人類的贊歌是勇氣的贊歌,贊美所有還在認真工作的人們,希望新的一年,我們都能有更多勇氣。”這句話打動了不少人。有網友評價:“視頻也許沒那麼煽情,甚至還有點理工鋼鐵直男的木訥,但是這樣的理性和克制在當下反而顯得難能可貴。”

  其實,這類“硬核”科普類視頻並不是新鮮事,但原先多用於展示生活類話題,這一次多位創作者同一時期制作疫情相關內容,再疊加上公眾對於此類信息的超高關注度,導致了疫情科普類視頻火速“出圈”。

  說服不了爸媽就讓科普視頻來講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梳理發現,這些硬核科普類視頻均出自90后之手:《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切》的出品方“回形針PaperClip”由1994年出生的吳鬆磊創辦﹔《計算機仿真程序告訴你為什麼現在不能出門》的創作者楊濤出生於1992年,本職工作是一名程序員﹔《為什麼現在不能開學》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95后學生徐雲岫創作。

  楊濤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創作視頻的沖動來源於“那天北京下雪了,我從窗戶看見外面好多人在玩雪,好像已經放鬆了警惕”,他既生氣又無奈。當他在家庭微信群裡苦口婆心地和長輩們講不能出門的理由時,親友們總是有自己的一套說辭,他的話沒有被足夠重視。

  作為一名程序員,他決定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來講道理,讓程序來模擬頻繁出門的可怕后果。那天楊濤從下午開始做視頻,一直到凌晨4點,他把做好的視頻上傳B站后就去睡覺了,沒有做任何宣傳。然而第二天一早,他就發現自己的視頻被人發在微信朋友圈,后來還被《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轉發。

  作為程序員,制作此類視頻對於楊濤來說並不是難事,但最后被這麼多人認可,他還是挺高興的。讓他更開心的是,父母看完視頻后“確實是不出門了”。

  創作《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切》的速度比“回形針PaperClip”創作其他視頻都快。

  吳鬆磊首先將內容分為疫情感染、傳播、口罩、勇氣四部分,團隊分工負責,從有關部門發布的權威信息、論文、專業書籍、國家標注、專利文件等渠道搜集資料,再梳理文字稿,進行可視化制作。視頻中所展現的每個內容都標注了出處,這也保証了嚴謹性。

  “要以普通人的視角講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冷靜的視聽語言,用可視化的方式表達高信息量”,這是吳鬆磊創作視頻的考慮,視頻最后關於勇氣的表達是自己有感而發。團隊從1月27日決定做視頻,6個人用了7天時間,宅在家遠程合作熬夜把視頻做了出來。有人統計,僅2月這部視頻就給“回形針PaperClip”各渠道累積漲粉470萬。

  年輕人希望“知其所以然”

  有人認為,可視化是指對某個原本不可見事物在人的大腦中形成一幅可感知的心理圖片的過程或能力,終極目標是對事物規律的洞悉,而非所繪制的可視化結果本身。

  這也是“回形針PaperClip”的強項。它是一家2017年年底成立的泛科普類視頻自媒體,已經出品過近120個視頻,擁有眾多年輕粉絲。

  “回形針PaperClip”曾出品過很多有趣又無厘頭的內容。2019年就做過“如何為十三億人調度列車”“為什麼中國的足球賽這麼難看”“造假幣為什麼這麼難”等有趣的內容。團隊裡除了內容作者,還有分鏡設計師、動效設計師、三維模型師等,一般制作視頻周期在3-4周,這次能如此快速制作出疫情科普視頻也是依賴於團隊此前積累的可視化能力。

  B站有關負責人表示,科普視頻受熱捧,反映出專業化、高品質的科普視頻內容在當前仍是稀缺品。

  近幾年,科普類內容頻出爆款,粉絲多以年輕人為主。當科普擺脫上傳下達的宣講性質,成為垂直內容品類的一種,用戶的需求被擺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創作者們不得不思考,對於廣大受眾而言,什麼樣的內容具有吸引力。“科普不再是單向傳播,而是要提供更具互動性和社交趣味的新可選項。”B站有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的年輕人不滿足於“知其然”,更希望“知其所以然”,一些腦洞式、時效高、或者小眾話題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這往往是傳統的科研機構所忽略的。可視化傳播使數據、圖標、編程等視覺形式的表達更為准確、清晰、優雅,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在信息爆炸中格外亮眼。

  毫無疑問,可視化傳播將成為傳播突圍新方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璐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