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時政

四川農業大學研發帶狀復合種植技術

玉米大豆一起種, 增產不增地(創新故事)

喻思南  張俊賢
2020年03月09日08: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這些天,在四川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仁壽基地,勞作驅趕了初春的寒意。科研人員有的忙著鋤草,有的駕駛著旋耕機在試驗田翻地,他們正為3月底玉米播種做准備。

  仁壽基地不僅種玉米,同一塊地裡,過一段時間還要種上大豆。能不能把玉米、大豆種在一起,通過優化田間配置,做到增產不增地?2002年以來,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楊文鈺帶領團隊進行了十多年的探索。

  如何在實現玉米、大豆協同高產的同時實現機械化種植,是擺在楊文鈺團隊面前的難題。

  玉米和大豆間套種屬於高低位作物配置,按照傳統種植方法,大豆由於缺少光資源等原因,倒伏嚴重,產量很低。針對這一問題,楊文鈺團隊提出了帶狀復合種植的新理論,形成以“選品種、擴間距、縮穴距”為核心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體系,實現了間套種高低位作物協調高產。

  據了解,田間玉米大豆通過復合種植優化配置后,玉米的種植密度為4100至4600株每畝,與單作玉米密度相當。大豆密度約1萬株每畝,是單作大豆密度的七成以上。2003至2018年,這一種植模式在四川、重慶等地累計推廣7000多萬畝。數據顯示,與純種植玉米相比,同一畝地,玉米基本不減產,還能多收100公斤以上的大豆。

  針對玉米、大豆間套種無法實現機械化的難題,楊文鈺團隊與農機公司合作,研發出了適應帶狀間套作的播種施肥機、噴霧機和收獲機,最終實現了種植全程機械化,讓原本低效的間套作模式變得高效起來。在這一種植理念上,團隊還發展出混合青貯技術,即將玉米、大豆粉碎打包發酵制作青貯料,這為高原地區解決冬春季牦牛飼草缺乏問題提供了新途徑。

  楊文鈺說,協調發展好玉米和大豆生產,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接下來團隊將進一步優化技術,做好培訓,打造高標准示范樣板,推動這項技術實現大面積應用。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09日 19 版)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