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農民增收,防疫復產兩手抓

本報記者 朱 雋 王 浩
2020年03月06日08: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當前,保持農民增收的勢頭不減弱,必須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拓寬農民增收多元渠道,讓農民群眾在全面小康之年腰包更鼓,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種養收入怎麼增?

  千方百計暢銷路,讓農產品運得出、賣得好

  “耙耙柑就要賣完了!”四川丹棱縣淑鄉果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國全終於喜笑顏開,“每斤5.3元,沒想到價格比去年還高,今年掙了10多萬元。”

  不久前,黃國全還憂心忡忡。正月裡,上萬斤耙耙柑挂在枝頭,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地收購商遲遲不現身。

  “老黃,今年不會賠了吧?”社員們紛紛來打聽。這幾年,黃國全帶著300多戶果農,發展耙耙柑、“不知火”晚熟柑橘,行情一直不錯,一畝果園能掙2萬多元。“今年又是豐收年,大伙兒盼著能賣個好價呢,這可怎麼辦?”

  柑橘是丹棱縣富農支柱產業,8萬果農種了16萬畝柑橘。為了解決賣難,縣裡打出組合拳,讓柑橘有人採、有人收、運得出。成立採果隊、包裝隊、運輸隊,開辟綠色通道,積極聯系各地客商。目前全縣柑橘銷售進入收尾階段。

  農產品一頭連著居民“菜籃子”“米袋子”,另一頭連著村民的“錢袋子”。疫情發生后,對農民收入影響大不大?

  “部分地區交通受阻,導致農資供應、家禽運輸屠宰、農產品銷售等受影響。”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分析,各地既要防控疫情,又要有序恢復農業生產經營,及時解決農民遇到的難題。

  暢通道路,生產轉起來。“要是50多萬隻雞斷糧,合作社至少要損失200萬元。”山東平度市富農同好畜禽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郭良寶說,“肉雞生產周期就45天左右,眼看著飼料就要見底了,可道路封了,這可愁壞了。”

  關鍵時刻,相關部門出台政策,第一時間幫助運輸車輛辦理通行証,讓飼料進得來,肉雞出得去。郭良寶終於舒了口氣。

  “屠宰企業及時復工,收購了肉雞,眼下價格也開始穩步回升,相信再過一段時間,好行情就會回來。” 郭良寶說。

  為維護養殖業正常秩序,農業農村部會同相關部門出台措施,不得攔截仔畜雛禽及種畜禽運輸車輛、不得攔截飼料運輸車輛、不得關閉屠宰場。

  產銷對接,讓農產品賣得出。各地紛紛推出優惠政策吸引客商。丹棱縣對外來水果採購客商補貼一半房費。“客商集中住賓館,定期測體溫,信息代跑員幫我們精准對接,雙方不見面也能簽合同。”黃國全說。

  電商企業助力,水果銷售提速。丹棱縣根據互聯網企業銷售額,給予一定數額的獎勵。目前耙耙柑快遞日均攬件量達5萬余單,日均發貨量達到40萬—50萬斤。

  李國祥說,“當務之急是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各地可採用農超對接、在線銷售等多種方式實現產銷對接,相關部門也可相互協作,讓主產區和主銷區有效對接。”

  復工返崗怎麼干?

  專車專列“點對點”服務,農民工出家門進廠門

  春水碧波,田疇染綠。在浙江台州市黃岩區官岙茭白專業合作社,一畦畦茭白正拔節挺身,工人們忙著間苗、施肥。

  “員工回不來,這可怎麼辦?”前段時間,過完元宵節,看著自家近500畝地沒人干活,蔣良珍一度非常焦慮。

  “我在家待得心發慌!”遠在上千公裡之外的曹玉國也著急。來自貴州瓮安縣嵐關鄉谷才村的他一直在官岙合作社務工,每年能賺5萬多元。今年受疫情影響,他無法及時返崗。

  一頭“用工荒”,一頭“閑得慌”,如何解決?黃岩區開展“千輛包車接員工”行動,組織專車從雲南永德縣、重慶奉節縣、貴州瓮安縣等地接工人。蔣良珍得知后,趕緊聯系,接回了曹玉國和其他20名工人。“還是干活踏實!” 返工后的曹玉國感慨。

  疫情會對農民就業帶來一些影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說,務工收入是農民收入“大頭”,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各地應盡快讓農民工早日返崗。

  “點對點”服務,從家門到廠門,護航農民工返崗。“一定要做好防護”“聽從安排,耐心做好隔離”……在一片叮囑聲中,2月26日,河北康保縣42名務工人員乘坐免費大巴直達北京。縣裡目前已“點對點”接送近1000名農民工。

  李國祥說,勞務輸入地和輸出地應相互合作,開通專車、專列、包廂等,對人員科學管理,最大程度減少群體交叉接觸。此外,對於自行包車、拼車接送員工的企業,政府也可提供一定補助。

  據悉,人社部門已會同公安、交通等部門,成立了農民工安全有序返崗復工“點對點”服務協調小組。截至目前,全國通過“點對點”運送農民工返崗超80萬人。

  每年春節過后是農民工就業高峰期。疫情當前,農民工好找工作嗎?

  “我們正緊鑼密鼓地招人。” 河北乾信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部經理鞏長柱說,“每天銷售100噸左右速凍肉雞,用工缺口不小,企業打算面向周邊鄉鎮招600多人。”

  鞏長柱說,當下不少村民因無法外出,閑在家裡。康保縣推出的智能就業服務系統幫了忙。企業發布崗位需求,鄉鎮收集有就業意願的群眾信息,精准對接讓農民盡早就業。

  李國祥建議,相關部門可採用在線招聘、訂單用人等方式,拓寬就業渠道。各地在做好防控的基礎上,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外來人員﹔對願意留鄉的農民工,應有序推動本地企業和重大建設項目復產復工,提供技能培訓,充分挖掘就近就業潛能。

  增收勢頭怎麼保?

  一手壯大鄉村產業,一手穩定農民工就業,開拓多元增收渠道

  “種子聯系好了,地也修整一遍了,就等著育秧了。”對陝西漢中南鄭區裕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鄭富俊來說,今年春耕很特別,“雖說不能扎堆下地,但咱一點都沒耽擱,今年好好干,肯定能有個好收成。”

  鄭富俊的信心來自綠色水稻。“我們這兒山清水秀,土壤富硒,天然適合打‘綠色’牌。合作社探索了一套種植規范:人工拔草,種植紫雲英,減少肥藥投入。優質稻能賣到7元錢一斤,去年收入100多萬元。”鄭富俊說。

  讓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關鍵。“要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動搖,瞄准影響農民增收的薄弱環節,在產業發展、務工就業、農村改革等方面集中力量補短板,夯實增收基礎。”葉興慶說。

  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合作社有200多畝地,小麥走訂單,每斤比市場價高2毛。發展50多畝稻蝦共作,注冊‘郯陳’商標,一斤優質米能賣到十幾元,一畝地純賺1000多元。今年想辦法把品牌打得更響。”山東郯城縣歸昌鄉陳庄村農大家庭農場主陳龍信心滿滿地說。

  葉興慶說,各地應該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從賣“原字號”到賣精品,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休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還要把小農戶融入產業鏈。”葉興慶說,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他們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帶著小農戶共同致富。

  讓農民工“飯碗”端得更牢些。“企業今年還要擴規模,計劃招上千人。”鞏長柱介紹,崗位向貧困戶傾斜,提供專項培訓,讓他們在家門口上班。

  “加快落實減稅降費等政策,加大援企穩崗工作力度,扶持企業開辟更多就業崗位。同時,要針對市場急需的家政、養老護理、電子商務業務展開培訓,幫助農民工實現更高層次的就業。”李國祥說。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葉興慶認為,繼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特別是在有條件的地區,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讓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民,深挖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長潛力。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06日 18 版)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