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鐵上,你是不是調高了耳機音量?

2020年03月05日08:14  來源:成都日報
 

  3月3日是第21個“全國愛耳日”,同時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第8個國際“愛耳日”。今年的主題為:保護聽力,終生受益。

  很多人會覺得“我聽得見,聽力就沒問題”,其實並非如此。

  市二醫院聽力中心專家說,耳朵是五官中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精細而脆弱。聽力損失一旦產生,會影響人際交流,影響日常工作和職業發展,增加患上抑郁症的風險。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原因可能造成聽力損失,比如不良的生活習慣、外傷、感染,各種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長時間的噪音接觸及熬夜等。老年人容易患上阿爾茲海默症(老年痴呆),兒童的聽力損失則會影響一生的幸福。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耳朵接觸聲音的方式也越來越多,並且時間也越來越長。一不留神,就可能使耳朵長時間浸泡在過量的聲音中。

  聽力下降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一代早已悄然加入行列。數據顯示,全球約有11億年輕人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消磨著自己的有聲世界。尤其在地鐵、公交、辦公室等嘈雜環境下,當你覺得把音量調大才剛剛好時,音量已經超出安全范圍。

  保護聽力,遠比出現聽力受損后再治療重要得多。因為聽力一旦出現問題,就很難恢復到正常水平。

  如何保護自己的聽力?市三醫院耳鼻喉科張建輝博士說,首先要遠離噪音。如果經常去嘈雜場所,可佩戴耳塞甚至降噪耳機﹔在安靜狀態下使用耳機時,確保設備的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在嘈雜的環境建議取下耳機,以免不自覺加大音量。

  接聽電話建議雙耳輪替使用。若長時期使用固定一側耳朵接聽電話,則會提高該側耳聽力下降的發生率。

  縮短耳朵高負荷狀態頻率。不持續待在嘈雜場所,有助於減少接觸噪音的時間﹔電子音頻設備的使用時間,建議每次不超過一個小時。

  噪音性聽力下降的早期表現,可能只是出現耳鳴,並且在安靜環境下尤為明顯。而此時,往往無聽力下降的症狀。此外,還有一些可能表現為:聽門鈴、電話鈴和鬧鐘鈴等高音時有困難﹔聽不清別人講話(特別是在電話上)﹔在嘈雜環境中跟不上別人的談話﹔自己感覺正常的音量而別人卻覺得太響,被別人說嗓門大等。

  建議持續出現以上情況時,盡早到耳鼻喉專科就診,以作專業判斷。記者 余星雨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