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二號”首次揭示月背地下結構

2020年02月28日09:53  來源:新快報
 
原標題:“玉兔二號”首次揭示月背地下結構

  據新華社電 一項26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進展》雜志上的新研究說,中國“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這層結構主要由摻雜著不同大小石塊的多孔顆粒物質組成。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馮·卡門撞擊坑,隨后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開展就位探測和巡視勘察。已有証據顯示,馮·卡門撞擊坑底被玄武岩填充,玄武岩表面相當一部分區域被周邊大型撞擊坑的濺射物覆蓋,並廣泛分布著二次撞擊坑。玄武岩是一種火山岩,也是月球月海的最主要組分。

  “玉兔二號”上的測月雷達好比是一台給月球“CT掃描”的設備。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領銜的研究團隊根據前兩個月晝期間高頻通道雷達的探測數據和月球淺層物質的特性參數,沿“玉兔二號”行走的106米路徑,在深度40米的范圍內,識別出三個地層單元。

  研究顯示,第一單元為月表到地下12米的細粒月壤,內嵌有少量石塊,這一層形成於多個撞擊坑互疊的濺射物之上;第二單元為地下12米到24米的濺射物沉積層,其內部存在大量石塊,甚至形成了碎石層和碎石堆;第三單元為地下24米到40米,是更古老的濺射物在不同時期沉積和風化的產物。

  研究還顯示,深度40米以下雷達信號微弱,無法推斷其物質特性。結合該區域地質歷史,研究人員推測在嫦娥四號著陸點附近如果有完整的月海玄武岩的話,應該在月表以下大於40米處。

  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可幫助人們了解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有望為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示。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