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在家怎樣上好學?

2020年02月06日09:5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停課不停學”,在家怎樣上好學

疫情當前,延遲開學。對於很多學子來說,這是一個少有的“超長寒假”。近日,各地各校紛紛發出了春季學期進行線上教學的通知。

“停課不停學”,學生們該如何學習?教師們該如何使教學內容適應網絡化傳播特點、保証教育質量不打折?音體美和實踐類課程又該如何開?針對學生、老師、家長困惑的問題,我們約請專家支招。

“寒假不能‘搶跑’學,現在應該學什麼?”

●調查 隨著各地“停課不停學”的通知陸續發出,一些教育機構、學校或者是老師已經開始通過網絡推出春季學期校內課程或直接布置額外的作業。2月4日,教育部發出通知,專門提醒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和校外培訓機構,在各地原計劃的正式開學日之前,不要提前開始新學期課程網上教學。

●提問 北京小學生家長李丹萍:這真是一個漫長的假期,孩子在家看電視都看“瘋”了。開學前,我應該給孩子安排些什麼教育內容呢?

●專家支招

讓孩子看到科技的力量、決策的關鍵、人生價值的豐富

重慶謝家灣小學校長 劉希婭

在假期裡,家長們可以帶著孩子們除了堅持鍛煉、讀書和多種方式的學習之外,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討論,幫助孩子們理解並努力踐行。

一是理解生活習慣與生命質量的關系。目前,戴口罩、勤洗手、少聚會等成為熱議話題,家長們帶頭做到,並結合當前疫情狀況進展,提高孩子們對這些生活習慣要素的理解能力,增強孩子們養成良好習慣的動力。針對假期延長后,返程返工返學高峰可能造成的感染規避,參與制定自己和家庭相關生活、學習內容的計劃和實施方案,讓孩子理解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提高生命質量之間的關系。

二是形成從個體到團隊、國家的系統思維。過去我們很多家長對孩子們隻關注學習成績,不關注國際國內大事要事,這樣培養出的孩子將來注定難成大器棟梁。在這場疫情防控戰役裡,通過電視、微信、微博等媒體大數據呈現,家長們可以帶著孩子們去理解個體與團隊、國家的關系,以及這個關系裡一域與全域的系統思維。

三是探討孩子們將來打算做一個怎樣的人。在這次戰“疫”中,各行各業人員所呈現出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選擇,構成了眾生百態。有家長說,這樣嚴峻的疫情談論太多會嚇著孩子。但疫情面前沒有年齡之分,未來生活更需要孩子從小獨立思考,學習既是不斷積累儲備的過程,也是一次次選擇的過程。讓孩子們在這次防控疫情的過程中,看到科技的力量、決策的關鍵、人性的多樣以及人生價值取向的豐富,都是難得一遇的課程。

“從教室到‘雲端’,開課后到底該怎麼學?”

●調查 “停課不停學”,到底怎麼學?記者梳理發現,全國多地、多校積極利用“雲端”技術,自主選擇在線直播課堂、網絡點播教學、學生自主學習、電視視頻學習、線上集中輔導答疑等學習方式。開學后,學校將會在線給學生提供學習建議、復習資料,組織探究性學習等,保持學校和學生之間的聯動。

●提問 山西高中生陸超:平時習慣了在教室裡跟老師、同學互動,開學后要轉成線上學習,真有點怕適應不了。我需要做哪些准備?

●專家支招

“雲學習”,不只是學知識,更是學自律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政治教育組組長 張帥

從教室到“雲端”,如何更好地適應這種變化呢?我想給大家提三個建議:

其一,調整好心態。要認識到疫情結束,我們還是會回到熟悉的校園,而在無人陪伴、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雲學習”,對大家的自主管理、自我約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二,制訂並執行好計劃。很多地區、很多學校都會有相應的課程表,大家可以遵照執行,並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完善自己的日程表,盡量細化每項內容的具體時間,避免“上午做什麼、下午做什麼”這種過於寬泛的安排。嚴格要求自己按照計劃時間作息,避免晚上熬夜、早晨不起等不規律生活﹔把省出的通勤時間用於室內鍛煉,增強體質。

其三,提高學習效率。比起日常的課堂教學,在線“雲學習”的互動性和針對性要弱一些。在學習的過程中以被動聽講為主,容易走神,因此開始學習時,大家應當收好手機等移動通信工具,避免信息、電話等影響。在線學習的視頻資料大多可以暫停,如果感覺精力不集中,可以稍微休息調整好狀態再繼續學習。由於不能實時互動,所以老師講解可能無法准確針對每個同學,在快慢、難易等方面存在差異,這就需要大家結合自己的水平,進行調整。如果是直播課,可以提前做好預習,了解直播課的內容,明確自己的困惑點,有針對性地學習,這樣聽課的效率更高﹔如果是錄播課,可以在理解有困難的地方,反復多聽幾次,隨著講解動筆演練幾次,以加深理解﹔還可以利用微信、郵件等方式與老師溝通,及時答疑解惑﹔在課后及時復習鞏固,落實學習效果。

其四,豐富學習內容。除了“雲端”的課程以外,大家也可以根據興趣,利用線上博物館、線上圖書館等各種網絡資源,擴展自己的視野。

“從線下到線上,如何保証教育質量不打折?”

●調查 盡管離新學期開始還有一段時間,但老師們已經開始緊張備課。面對這次從線下到線上的教學轉移,不少老師坦言“有挑戰”“有難度”。

●提問 北京某高校教師劉華:從線下課堂到線上教學,需要作出哪些改變,才能保証教學質量不打折?

●專家支招

不在教室不見面,教師要採用比課堂更豐富的交互手段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 於歆杰

如何在疫情期間創建教學新模式,確保教學質量,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題。這道題的困難之處在於:如何在師生之間不能面對面的情況下,遠程、異地、分散、實時地實現接近課堂教學的效果。從教師准備的角度來說,除必要的工具操作培訓外,要牢固樹立以學習成效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精心設計直播內容和交互式環節。我認為如下三個環環相扣的理念很重要。

一是不在教室不見面,降低了教師的吸引力,因此45分鐘或者50分鐘一節課時間太長了,教師無法達到原有的授課質量,要拆成20~30分鐘一段來授課。

二是在每個相對較短的時間段裡,必須採用比校園課堂授課更豐富的交互式手段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

三是假設上面的措施成功了,勢必要適度減少課堂教學內容。因此需要教師進行更精細的教學設計,梳理出課堂內/外的教學內容,同時也需要採取有效措施來確保學生能在課外發生有效學習行為,取得可衡量的學習成效。

要想實現這件事,就需要為學生創建一個以線上直播為主,配合其他線上和線下學習活動的有效混合式教學新模式。我採用了雨課堂平台,有在課堂內語音或視頻直播、限時答題、彈幕、投稿、白板、隨機點名等功能,還能在課堂外的直播回看、觀看慕課視頻、答題。這使得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完整獲取每個學生的課外學習投入和表現,進而對直播授課進行適應性調整。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由於在課外可以反復回看難點部分,達到的學習效果可能比單純課堂聽講還要好。

“轉戰‘線上’,實驗類、音體美課程怎麼開?”

●調查 記者調查發現,多地要求此次春季學期線上教育要開齊開全課程。如山東省要求“小學段教學內容主要涵蓋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其中音體美學科主要採取活動式教學”。

●提問 某地初中體育課教師溥華:實驗課需要設備,體育課需要場地,像我們這樣的課程該怎麼“搬”到線上呢?

●專家支招

開齊課好,但更重要的是開出效果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

“停課不停學”,一定不能把學校的課表“搬”回家裡。

要認識到,多地多校採用的線上教育主要還是實現信息傳播,它的特點決定了有些課程並不適應於線上傳播。比如實驗類課程,需要器材設備,需要親自動手,這些在線上是無法完成的。再比如體育課程,需要場地和互動,也很難真正在線上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現在也有一些學校和老師針對音體美課程作出了線上設計,如設計了一些適用於室內的韻律操等,但要注意到教育效果,如果效果達不到,只是為了讓所有科目老師都“動起來”,或者所有課都開齊,會導致新的形式主義。

我建議學習內容、計劃可根據開學時間做適當調整,讓能夠通過在線方式學習的內容通過在線的方式學習,把通過在線方式很難學習的內容調到后面,互相搭配產生一個互補的效應,這是應對疫情特殊形勢下的一個基本原則。

(記者 鄧暉)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