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成都收獲287個空氣質量優良天

較2018年增加36天,優良率達78.6%

2020年01月20日08:21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去年成都收獲287個空氣質量優良天

  過去的2019年是成都環境空氣質量取得歷史性突破的一年。記者昨日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2019年半年優良天數(132天)與2013年全年優良天數持平,全年優良天數創下287天的歷史新高,較2018年增加36天,優良率達78.6%﹔PM10、PM2.5濃度分別為68微克/立方米、43微克/立方米,創下自2013年國家實施空氣質量評價新標准以來最好水平﹔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168個城市中排第79名,較去年同期提升27名,空氣質量同比改善率在168個城市中排第25名。

  據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3年國家“大氣十條”實施以來,我市2019年的環境空氣質量首次實現了四個突破:首次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氣﹔首次實現SO2、CO、PM10、O3四項指標達標,其中PM10首次達標﹔22個區(市)縣首次全部完成年度目標任務﹔1個縣首次實現6項污染物指標全面達標,達到國家二級標准。“成都處在獨特盆地地理氣象條件下,人口密度大、工業化進程快、城鎮化水平高,在不利氣象條件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大的雙重壓力下,能取得如此改善成效,實屬不易。”該負責人表示,這得益於社會各界的共建共治共享。

  “好氣質”的背后,得益於全市各級各部門的協作配合,以及兄弟城市間的聯防聯控。2019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產業、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結構”不斷優化,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持續推進。在產業結構上,印發《成都市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燒結磚瓦結構調整方案》,嚴格控制產能總量,打造13家綠色生產標杆企業並制定相應的行業規范。在能源結構調整上,改造、淘汰糧食烘干設備燃煤設施26套,完成省內首台大蒸噸燃氣鍋爐“氣改電”。在健全交通結構上,地鐵公交出行分擔率超50%。科學劃分“三區三線”,高標准推進天府綠道、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加強建筑工地、道路揚塵綜合整治,啟動建筑工地封閉施工試點。

  與此同時,成都認真貫徹省委“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推動建立成都平原經濟區大氣污染防治城市輪值主席制度,常態化開展空氣質量聯合會商。成都先后多次牽頭組織召開成都平原經濟區生態環境系統聯席會、重污染天氣應急會商等會議。

  科技治氣,“對症下藥”精准治理。強有力的科學技術與創新探索是2019年大氣污染防治戰役取得成效的重要支撐。成都通過精准溯源、研判、管控,實現“對症下藥”、精准治理。在尋找污染源方面,我市成立首個大氣復合污染研究與防控院士(專家)工作站,2019年夏季首次在成都平原開展臭氧及前體物聯合多組分、長時段聯合觀測,精准溯源臭氧污染成因。在管控方面,創新打造成都“數智環境”系統,有效接入電力、住建、城管等部門數據,實現了對企業電力數據的實時調度、工地揚塵和運渣車的實時監管。並在全國率先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備案管理工作,對4.2萬台工程機械實行“身份証”管理和在線監管。在具體治理方面,我市充分利用網格化微站、激光雷達、VOCs走航等技術和“智慧工地”監管平台、揚塵在線監測平台等信息化系統,及時調度管控排放異常區域污染源,實現“靶向”治理。自主研發公交車“車載式空氣淨化裝置”並投入使用。多尺度噴霧(淋)除霾設備在11個工地累計安裝70余台,汽(柴)油車尾氣淨化裝置累計推廣2.2萬余支。

  全民參與,用實際行動踐行環保。近年來,成都市民主動踐行綠色低碳的環保理念,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地鐵、公交等綠色出行方式。“大氣污染防治既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2020年,我們將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環境保護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依法治氣、精准治氣、科學治氣、聯動治氣,以臭氧為夏季防控重點,以PM2.5為冬季主攻方向,強化氮氧化物管控,推動環境空氣質量穩中向好發展,堅決打贏2020年藍天保衛戰,為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提供堅強的環境支撐。”上述負責人說。

  記者 繆夢羽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