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造島神器”共同經歷恐襲驚魂 見証天鯨號挖泥船“重器”風范

2020年01月14日09:29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原標題:與“造島神器”共同經歷恐襲驚魂 見証天鯨號挖泥船“重器”風范

  2020年新年伊始,全球多地戰亂爆發。《環球時報》記者在肯尼亞拉姆採訪期間遭遇一場突如其來的恐怖襲擊,但也正因為這場恐怖襲擊,記者不僅看到了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面臨的困難,同時也看到在重重危機之中,真正屬於“大國重器”的擔當。

  緊急撤到“天鯨”號上

  遭遇這場突發情況時,《環球時報》記者正在中國交建位於肯尼亞拉姆港的項目建設營地。在這裡,中國企業幫助肯尼亞建設一座新深水港,以便為開發資源豐富的東非建立海上通道。承擔這份重任的,就是人稱“造島神器”的“天鯨”號絞吸式挖泥船。

  當地時間1月5日早上7時左右,中交天航局濱海公司黨委工作部部長霍宗杰匆匆敲開記者的房門:“我們聽見遠處的槍聲和炮聲,形勢可能比較危急,需要盡快收拾行李,我們隨時准備撤退到‘天鯨號’上。”

  記者趕忙打開窗門,看到不遠處黑煙滾滾,槍聲、直升機發動機轟鳴以及炮聲隆隆,讓人心驚膽戰。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記者還是急忙將行李一股腦地扔進箱子裡。剛邁出房門,匆匆趕來的霍宗杰告訴記者,距離項目營地隻有3公裡的駐肯尼亞美軍基地受到襲擊,形勢比之前的情況都要危急,項目領導決定所有中肯員工登上在附近海域施工的“天鯨”號,保証人員安全。

  記者提著行李下了樓,看到很多中方員工拿著包站在屋外等待指令,比起記者的緊張,他們看起來神態自若,不像是第一次經歷這種事情。

  的確,對於肯尼亞拉姆港的中國項目人員來說,這樣的威脅,時時刻刻都存在。項目經理楊兵說,肯尼亞的安全形勢一直不穩定。2017年,索馬裡青年黨恐怖分子越境進入肯尼亞,就在距離項目部不遠的兩個村落大肆屠戮,多名當地民眾被斬首。在記者來到拉姆港項目部的前一天,一輛當地的通勤車也遭襲擊,三名乘客被殺。

  因此在中企營地裡,安保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營地裡面除了持槍保安,附近還有警察24小時晝夜巡邏。營地周邊,壕溝、掩體、鐵絲網也都有序分布。但這些都是應急措施,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及時撤退才是真正安全的選擇。

  乘車抵達碼頭后,一艘運輸船已經停在那裡,中交天航局項目部的工作人員已做好了撤離准備。但作為團隊最高指揮的楊兵和霍宗杰必須回到項目部,並進行現場的緊急預案指揮、向國內匯報情況等工作。

  登上運輸船,記者跟隨撤退的工作人員很快到達“天鯨”號。以前雖然多次報道這艘“大國重器”“藍海巨獸”,但都是懷著一顆敬畏和好奇之心,如今遠遠望見“天鯨”號在海天之間的藍色身影時,不禁有了回家般的安寧與舒心,感嘆終於安全了!

  “造島神器”打造的奇跡

  到了“天鯨”號上,船長謝晉與船舶書記郭業飛迅速組織會議,並商議人員安排。謝晉寬慰大家:“吃住都有保障,請大家不要驚慌和緊張”。在井然有序的安排下,整個團隊很快穩定下來。

  安頓之后,在與船員們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更多“天鯨”號在肯尼亞的故事。拉姆港是東非“拉姆港-南蘇丹-埃塞俄比亞運輸走廊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為南蘇丹、埃塞俄比亞、烏干達以及剛果東部提供新的出海通道。拉姆港建成后,可創造超過7000個就業崗位,並為肯尼亞貢獻1.5%的GDP。

  但拉姆港建造工程面臨的超級難題就是當地復雜的水文以及地質條件。拉姆港雖然港灣寬闊,但是進港通道狹窄,航道口門區域在漲落潮時極易形成強潮流。“天鯨”號的郭業飛書記舉例說,“著名的錢塘江大潮就是因為港灣肚大口小,才能形成那麼高的巨浪”。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拉姆港,大量的港灣或者外海潮水奔入進港通道,導致海水流速極大。巨大的潮汐曾折斷過“天鯨”號用於固定船身、插入海底岩石重達98噸的鋼樁。在船上工作了近8年的大副李澤強感嘆說,“(拉姆港)是我在‘天鯨’號工作之后最難的項目。”

  除了水文復雜,海底的地質環境更是前所未有。楊兵介紹說,海底就像是一塊毫無規律的拼圖,每塊“拼圖”的土質都不一樣,有黏土,有火山岩,有沙土等。而且每塊“拼圖”的大小也不一樣。這使得施工的難度成倍增加。

  但“天鯨”號就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土質復雜,就做更為精細的地質測量﹔水文復雜,就密切監控水文以及天氣變化,尋找短暫風平浪靜的窗口期來施工。李澤強說,依靠“天鯨”號“無堅不摧”的絞刀,“沒有中國造不了的港口”才成為現實。

  “大國重器”當重任

  “天鯨”號在肯尼亞的表現,也印証了中國企業在這裡的發展。以前肯尼亞等大部分非洲基建工程是日本企業的主戰場,但如今憑借著優質的技術及實在的價格,中國企業已佔據肯尼亞基建產業的主要地位。蒙內鐵路、拉姆港以及蒙巴薩港口的部分建設,都是中國企業全部或者部分參與的,被當地人稱作“中國港”“中國路”。

  在船上,記者也看到許多為項目部工作的肯尼亞員工。一名50多歲被稱為“老馬”的肯籍員工已經在項目部工作了4年,因為這份工作,他可以繼續供養自己的兒女上大學。老馬說:“目前肯尼亞還有很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需要建設,我歡迎更多的中國企業來拉姆。”

  他表示,對於拉姆地區的人來說,來這裡建設的中國企業,就是“救星”。

  1月5日晚上,《環球時報》記者在甲板上遇到在項目營地幫忙的女廚薩基娜,她告訴記者,自己也害怕索馬裡青年黨,畢竟恐怖分子可不管殺的人是不是衣衫襤褸的貧民。但現在身處“天鯨”號上,她感到安全。這一刻,記者無比深刻地感受到了“大國重器”四個字的意義:大國擔當,手持重器,所到之處自然要護一方安寧。

  1月10日,由中交天航局聯合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之前,“造島神器”只是在中國自己的領土上鋒芒畢露。而這次“天鯨”號在異國他鄉大放異彩,它承載的是一個國家振興經濟的期盼、一個地區的民眾對於和平、安寧、富裕的好日子的向往。

  霍宗杰告訴記者,恐襲后他乘坐汽車返回駐地,負責駕駛的肯籍員工對於索馬裡青年黨的恐襲表示擔憂,霍宗杰明確告訴對方,“你會和我們一起上船的,我們中國企業去哪,你們就去哪。我們不會放棄你們”。【環球時報報道 赴肯尼亞特派記者 周驥瀅】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