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蝶變背后 瀘州合江的振興“密碼”

2020年01月10日11:22  來源:瀘州新聞網
 
原標題:鄉村蝶變背后 合江的振興“密碼”

  歲末年初,瀘州市合江縣荔江鎮、真龍鎮的荔枝林裡、柚子樹下,到處都能看到果農們忙碌的身影。冬季剪枝、施肥、殺菌……這些管護手段是決定來年水果產量的決定性因素。

  2019年,合江縣沿著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思路,將現代農業園區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全面推動荔枝、真龍柚、金釵石斛、花椒等8個園區建設,並啟動三江荔枝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和真龍柚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創建工作。

  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夯實基礎建設,極大方便群眾出行﹔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合江大地上一幅美麗的振興圖景正在徐徐繪就,鄉村振興的探索也在這座千年古城蓬勃開展。

  真龍柚種植戶張華益在修剪枝條

  一個柚子 農業園區越來越有“氣質”

  寒冬季節,赤水河畔的真龍鎮瓦房村,成片的真龍柚果園依舊綠意盎然。蜿蜒穿梭在村子裡的公路兩旁,到處堆放著一捆捆柚樹枝。

  瓦房村七社,有著20多年真龍柚種植經驗的專業戶張華益正在果園裡修剪枝條,他家栽種了近60畝真龍柚,2019年投產的就有40余畝,產量達到10多萬斤,純收入有20余萬元。

  “真龍柚採摘完就要趕緊管理。老樹上新長出的枝條特別消耗養分,必須及時修剪,同時還要抓緊時間施肥,不然會影響明年的產量。”張華益說,他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種植真龍柚,到2004年擴大種植面積,成片發展,成為當時村裡的首批種植大戶。

  成熟后採摘回家的真龍柚

  2009年,真龍柚成為瓦房村的主導產業。看著栽種面積不斷擴大,當時張華益也有些擔憂:“栽那麼多,以后賣給哪個?”

  其實,早在發展真龍柚產業之初,合江縣就未雨綢繆,多渠道推動銷售。

  真龍鎮副鎮長古華良告訴記者,為了促進真龍柚的銷售,合江縣每年都籌辦真龍柚豐收節,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同時拓展電子商務銷售平台,除了鎮電商服務點、村供銷e家外,今年還以村集體公司名義開辦微信公眾號,在網上宣傳銷售真龍柚。

  據合江縣農業農村局總經濟師鐘翰介紹,截至2019年,合江縣真龍柚種植面積已達30.8萬畝。今年已有約15萬畝挂果,產量達到8000萬公斤,實現產值逾8.5億元。隨著合江縣真龍柚種植面積基本穩定,發展重心從管護轉入營銷,同時將大力發展觀光旅游,建立真龍柚母本園,打造真龍柚農旅結合產業示范園,帶動老基地改造提升,突出園區現代化生產主題。

  一顆荔枝 鄉村“顏值”越來越高

  成片的荔枝園裡,冬季管理場景隨處可見﹔掩映在深山老林的竹籬茅舍“搬”到了公路沿線﹔原先的荒郊野嶺蝶變成“綠油油”的農業特色產業園﹔泥濘的羊腸小道被寬闊的柏油馬路取代……站在合江縣荔江鎮河口村荔枝產業園觀景平台上,眼前是一幅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鄉村版“富春山居圖”。

  1月8日,荔江鎮河口村六社荔枝種植大戶周遠明的荔枝園裡,正在進行石硫合劑噴洒“。冬季不加強管理,將影響到來年的收成。”周遠明說,他家的荔枝全是高端品種——帶綠,約17畝左右300多株,僅2019年收入就達16萬元左右。

  因為種植荔枝價值更高,從2007年以來,周遠明把自家大部分田土和殘次林都陸續栽上荔枝。隨著近幾年來開始大面積投產,收入也芝麻開花——節節高。

  周遠明說,前些年發展荔枝還有些擔心面積擴大了、產量提高了不好賣,現在看來當初的擔心完全是多余的。這幾年,合江縣和荔江鎮都在下大力氣抓荔枝產業。規劃種植基地,建好基礎設施,除了在生產環節要帶領種植大戶外出考察學習、辦荔枝種植培訓班,每年還要舉行荔枝節、採摘節,大力推廣鄉村旅游,利用各種渠道宣傳合江荔枝。

  “有了當地政府大力推廣,如今的合江荔枝早已名聲在外。”周遠明說,他家的荔枝在當地銷售並不多,大多是走向成都重慶,甚至遠銷北京上海。

  在合江縣荔江鎮,依托荔枝產業走上致富之路的村民並不隻周遠明一家。據荔江鎮鎮長萬雪梅介紹,該鎮作為合江荔枝主產區,種植面積已達20余萬畝,佔合江的三分之二。2019年,荔江鎮的荔枝產量達5000余萬斤,產值10億元左右,全鎮人均增收達1600元。

  一個豬場 養殖戶越來越有“奔頭”

  冬日暖陽,映照著合江大橋鎮溫氏養豬場總部基地。辦公樓監控室裡,工作人員正全神貫注地盯著分布在全縣各個鄉鎮的溫氏養豬合作家庭農場。

  2016年,浙江溫氏集團與合江縣簽訂60萬頭生豬一體化項目,計劃總投資10億元,配套建設種豬場、飼料廠、技術服務中心等設施。到2019年,公司採取“公司+家庭農場”的合作模式,發展溫氏合作家庭農場202個單元,其中112個單元已實現投產。

  大橋鎮長安村溫氏合作家庭農場,負責人馮朝蘭正在查看豬的長勢。自2017年從外地返鄉后,馮朝蘭就決定不再外出。溫氏集團的“公司+家庭農場”生豬養殖模式吸引了他的注意。簽訂合作協議后,馮朝蘭建起了1000頭生豬養殖規模的家庭農場。這個合作,讓不懂養殖技術的他獲得不錯的經濟效益。

  除了個人與公司合作,合江縣還有不少貧困村集體公司也通過“公司+家庭農場”模式建起養豬場,或出租場地給養殖戶收取租金,或自主經營,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溫氏集團則以“幫”“帶”“傳”的模式,參與經營管理。

  生豬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如何實現種養循環?是溫氏集團探索的鄉村振興之路。合江縣農業農村局總畜牧師楊仕倫介紹,在大力發展生豬養殖的同時,環境保護工作仍是重點。溫氏合作農場對所有養殖場都是按照標准化圈舍建設,配套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干濕分離等設施設備,統一標准配套相應的異位發酵床生產有機肥,將處理后的固態糞污作為有機肥加工原料,從而達到養殖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生豬一體化新型養殖改變了傳統生豬養殖模式,加快生豬養殖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以“小區養豬、大棚種菜、山上栽果、林下種藥、水中養魚”為主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新路。

  截至目前,合江縣溫氏合作家庭農場生豬年出欄量達80萬頭,產值17億元。已帶動64個貧困村建設68個豬場,實現年收益2000余萬元,帶動44個社會養殖戶年收益1400余萬元。

  有了產業支撐,合江農村的創業途徑多了,鄉村環境也變美了。許多走出去的年輕人又回到村子,給廣袤的農村帶來更多活力。

  川江都市報記者 曾剛 攝影報道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