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導彈打“掩護” 俄激光武器正式列裝

2020年01月07日09:00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為導彈打“掩護”,俄激光武器正式列裝

  專家聊裝備

  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近日透露,俄武裝力量已完成“佩雷斯維特”激光武器系統的部署,其已在俄戰略火箭軍5個導彈師的陣地進入戰斗執勤。

  “雖然俄羅斯並沒有公布其具體參數和性能,但從目前各方面的有限信息和外觀照片來分析,‘佩雷斯維特’應該是一款車載近程防空系統,有些類似於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發的、曾創下單光束功率世界紀錄的60千瓦級車載激光武器系統。不過,‘佩雷斯維特’的進展可能更快一些,因為現在其已正式服役,表明它滿足了實戰要求。”國防科技大學國防科技戰略研究智庫王群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佩雷斯維特”的功率大小沒有公布,射程和殺傷力到底是比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大還是小都尚難判斷。但“佩雷斯維特”的作戰目標可能還是主要用來對付低空低速的小型目標,比如無人機和射彈(迫擊炮彈、火箭彈)以及光電制導的導彈等,或者再加上亞音速巡航導彈。

  當前有看法認為“佩雷斯維特”是在俄戰略火箭軍內部署,並且有媒體稱它能攔截戰略導彈還能打衛星,作戰能力非常強悍,明確說它是一款戰略型激光武器。

  如果它是一款戰略型激光武器的話,似乎可把它和美國曾經研制的機載激光器(ABL)系統做個比較。1996年11月正式啟動的ABL,旨在作為美國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攔截和摧毀助推段的戰略彈道導彈,它將大型激光武器系統安裝在經過改裝的波音747-400F飛機上。

  對這種看法,王群並不認同。

  “不能說‘佩雷斯維特’配屬到戰略火箭軍,它就是戰略型武器。”王群指出,“況且,從‘佩雷斯維特’的架勢,還看不出它有長距離攻擊目標的能力和效率,攔截戰略導彈和摧毀衛星不知從何談起。按照俄羅斯的說法,‘佩雷斯維特’將為戰略導彈打‘運動戰’提供掩護。由此看來,它的用途主要就是對空防御,保衛戰略導彈部隊,以軟殺傷或硬摧毀的方式毀傷目標。”比如對付無人機,它能以燒穿的方式進行硬摧毀﹔而對付光電制導的導彈,則通過干擾或損壞其導引頭,對其“致盲”或損傷。顯然,“佩雷斯維特”並非是一款戰略型激光武器。

  再看看個頭,ABL重達80多噸,盡管波音747飛機可以搭載它,但在陸地上,要用車裝上這樣的大家伙,那就沒有什麼機動性和實用性可言了,所以ABL也遠未達到實戰要求。以目前的技術,車載激光武器要達到ABL那樣的兆瓦級功率,體積重量的增加難以想象,顯然更不現實。王群認為:“‘佩雷斯維特’為俄戰略導彈服務,是對傳統對空防御手段的很好補充,有利於加強野戰環境下的對空防御,特別應對低空無人機的襲擊,這方面傳統防空系統效率不高,能力也不夠強。”

  那麼,“佩雷斯維特”激光武器就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了嗎?

  從俄羅斯有關方面透露的少量信息分析,其供電系統有很大不同。“佩雷斯維特”電源配置的可能是小型核裝置。激光武器對能源(電力)需求很高,目前它採用的電源體積重量太重,效率不高,導致它功率不大,發射間隔過長,影響了其實戰能力的大幅提升。激光武器能用核裝置穩定和高效供電,情況就有很大不同,可能將是革命性的。“應該說,‘佩雷斯維特’採用小型核裝置供電不是沒有可能。畢竟,俄羅斯在小型核裝置的研究方面已有了一定積累,比如其早期的核動力衛星,近期推出的‘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以及‘波塞冬’核動力魚雷,它們都與小型核裝置有關。如果是這樣的話,這算是‘佩雷斯維特’的一大亮點。”王群說。

  其實,蘇聯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開始研制激光武器,1975年其地基激光武器就曾多次對過境的美國偵察衛星進行過照射,使其“致盲”或失效。蘇聯也研究過類似ABL這樣的機載激光武器,即以伊爾-76為基礎發展的A-60(現在的A-60SE)激光試驗平台。但和ABL相比,其主要是對付空中目標和空間衛星,而不是戰略導彈。蘇聯也曾開發過反衛星的星載激光武器,即將激光武器搭載在衛星上。

  雖然俄羅斯在激光武器上確實有長期的技術積累,但由於激光武器目前依然存在不少短板,比如體積重量偏大,供電需求高,輸出功率不足,發射間隔過長,光束控制難度大,受環境影響較嚴重,戰場適應性不強等等,所以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其激光武器發展都比較慢﹔到現在50多年了,才有激光武器系統入役,而且實戰性並不強。“因此,比起現有武器系統,激光武器系統總體還隻能是一個補充或起配角作用。”王群說。科技日報記者 張 強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