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丨將自豪與熱愛鐫刻在這片大地上——讀《中國“壩主”》有感

2020年01月06日18:07  來源:封面新聞
 
原標題:品讀丨將自豪與熱愛鐫刻在這片大地上——讀《中國“壩主”》有感

  這是一本飽含情懷、深具力量的紀實文學,作為著名作家劉裕國和鄭赤鷹的又一本力作,《中國“壩主”》,字字讀來,力透紙背,重若千鈞。當我們將手掌放在這本書的封面,仿佛能感受到奔騰浩蕩的江水正一浪又一浪地不停沖擊著宏偉大氣的水壩﹔仿佛能感受到這宏偉無匹的水壩是如何領造化之神奇,從無到有地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仿佛能感受到在這些一次又一次刷新世界記錄的水壩背后,無數水電人是怎樣如夸父追日般孜孜以求,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化作萬眾一心的錚錚使命,那沖口而出的號子仿佛要沖破書頁,呼嘯入長空之中……而這一切蕩氣回腸的史詩級敘述的背后,是那個讓人敬佩萬千的名字——中國水電七局,我國水電工程建設領域當之無愧的沖鋒者與排頭兵。

  四川,作為我國水電資源最為富集的區域之一,從兩千多年前的都江堰開始,就一直引領著世界水利建設的風向和航標,而在上個世紀中葉,正是新中國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這裡的水電資源利用率卻始終徘徊在低谷。1965年11月12日,按照黨中央"三線建設要加快"的號召,“好人好馬上四川”,32名滿懷夢想、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鐵血男兒,從河南三門峽水電站出發,經過兩天一夜顛簸,來到了四川的荒山野嶺中。跟隨著兩位作者筆走龍蛇的敘述,從龔嘴電站建設的第一斗石渣開始,水電七局人就這樣以拼搏實干的精神,在這片大地上披荊斬棘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僅以世界第一高雙曲拱壩所在的錦屏一級水電站為例。書中,生動地反映了建設者們是如何在這片荒蕪的大地上締造奇跡:第一批錦屏人是爬進來的,因為這裡是本沒有路的原始森林﹔第二批錦屏人是走進來的﹔直到不懈奮進的火炬傳遞給第三批錦屏人,才終於修好了路得以坐車進來。設備資料,全靠人背馬馱﹔激流險灘,全靠手拉手地強渡,有多少水電人,最終葬在這裡的莽莽群山之中,扑面而來的江水,既是滾滾熱淚,又是赤誠的汗滴。

  文字,總能為建設者們樹立起更為恆久的豐碑。錦屏水電站上,凝聚著我國著名水電專家、兩院院士潘家錚先生“但悲西電未輸東”的半生夙願。從38歲擔任勘測設計辦公室副主任開始,他走遍了這裡的山山水水,蜿蜒而來的雅礱江在錦屏山的西邊走出了的那個大大的V字和在東邊走出的一個大大的幾字,成為此后幾十裡神魂深處再也忘不掉的記憶,無數次為錦屏的建設爭取、奔走,卻在錦屏水電站正式投產前的那一刻溘然離世,長使英雄淚滿襟。

  而在半個世紀之后,副總工程師殷國權等水電七局的新一批建設者將潘院士當年“截彎取直”的設想變為了現實。在2500米深的山底貫通7條17公裡的隧道,相當於北京到天津鐵路線的總長度,這是人力與自然正面相逢的鏗鏘撞擊,剛猛無匹又無所畏懼,歷經極強岩爆與地下涌水,《6S實戰手冊》見真章,完成指標遠高於設計質量標准。

  而在地表的水壩左岸,基礎工區副主任李正兵不但要帶領團隊打贏復雜地況的攻堅戰,還要面對滾滾而來的地質災害泥石流。大雨滂沱,山體崩塌中,災難轉瞬即來,吞噬著生命,即使面對書頁,這樣的情節依然讓觀者觸目驚心。縱然斷水少糧,交通通信全部中斷,但隻要是有七局人在的地方,辦法永遠比困難多。泥石流發生的第二天,全體人員出動進行自救,疏通道路,檢修設備,與天斗,與地斗,甚至與作為“人”的自己不懈地做著斗爭:更高、更快、更強、更細致入微又精益求精。

  在夾江水工那刻骨銘心的0.2毫米誤差的背后,是全體員工反躬自省的擔當與磨練,不但在三峽工程等項目中力扛重鼎,還將超越的目光瞄准加拿大莫斯卡特等國際高端項目——既能關注宏大的歷史性敘事,又能深刻地描摹細節,《中國“壩主”》與水電七局人同頻共振,細致的筆觸隨著水電人的腳步廣闊地延展開來。無論是在國內高鐵領域的艱難轉型,還是在海外一帶一路建設中彰顯力量,《中國“壩主”》“用文字折射大國水電業蘊藏的千鈞之力,表達中國水電人用鮮血乃至生命澆筑的大壩之魂魄。”

  書中有一段作者感悟令人印象深刻:入夜,搭乘飛機返回成都,從飛機舷窗往下看,城市是一片美不勝收的燈光的海洋。在那一刻你會深刻地感受到人的力量是怎樣從自然中鍛造從無到有的奇跡。但普通讀者隻有通過這本書的描述,才能百般感嘆地領悟到水電人為了創造這樣的盛世輝煌,背后的艱辛付出以及那些沉甸甸的汗水和血淚的份量。在高壩、高寒、高地應力、高流速、高邊坡等種種令人望而生畏的艱難險阻對面,是一個個如你我這般的血肉之軀,在艱辛地與自然抗衡,將一個個原本的“不可能”化為了舉世驚嘆的世界紀錄。

  大壩巍然屹立在群山,這些原本的無字豐碑因為《中國“壩主”》的創作及面世,終於能夠被公眾所知所感所敬佩,大國重器,大美不言,壯哉,《中國“壩主”》,偉哉,水電七局!(李詠瑾)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