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比如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綠色經濟是創新前沿、是當前的新賽道。成都在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特別是打造西部低空經濟中心,創新低空經濟發展應用場景等方面,您認為需要優化完善哪些改革措施?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舉措。成都擁有65所高等院校、47家中央在蓉科研機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14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3萬家,全球創新指數(GII)排名第24位,如何將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特別是全面提升在蓉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您認為需要優化完善的政策舉措有哪些?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近年來,成都科創資源不斷聚集,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但轉化率特別是在地轉化率亟待提升。您認為,在持續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快速、高效推動科技成果在地轉化,持續優化創新生態方面應完善或出台哪些政策措施?有什麼好的意見建議?

近年來,成都深入實施“十大民生實事”和“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市民群眾和市場主體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在完善民生領域支撐性項目的規劃和投入制度機制方面,您有什麼好的意見建議?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成都始終堅持就業優先,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實施一系列穩就業政策,加強重點群體就業幫扶,不斷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全市穩就業工作成效明顯。但隨著人口結構與經濟結構深度調整,城鄉就業仍然面臨較大壓力,“就業難”與“招工難”並存。您認為,在推動公共就業服務下沉基層,提升就業服務的均衡性、可及性方面,還應該完善或出台哪些政策措施?有什麼好的意見建議?

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是提升勞動者就業能力、緩解技能人才短缺、提高就業質量的根本舉措,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近年來全市各區(市)縣都積極打造特色勞務品牌,圍繞企業用工需求和勞動力就業需求開展定制化培訓,取得了很好成效。您認為,全市層面,在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需要優化出台哪些政策、改革舉措?

近年來,成都通過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調整“四大結構”等,不斷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提質公園城市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推動綠色發展,加快推動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方面,您認為還需要優化完善哪些改革措施?

近年來,成都堅持走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在推進綠色低碳改造,加快工業綠色轉型,培育壯大綠色產業,特別是加快推動氫能、新型儲能、環保裝備等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方面,您認為成都還需優化完善哪些改革措施?

綠色消費是各類消費主體在消費活動全過程貫徹綠色低碳理念的消費行為。當前,成都正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大力倡導綠色消費理念,積極推進消費品以舊換新,鼓勵購買節能低碳產品,開展綠色貿易試點,在國內首創提出構建以“碳惠天府”為品牌、以“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為雙路徑的碳普惠機制,經過四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已開發106個項目、消納超過47萬噸碳減排量。您認為在完善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上還需要哪些改革措施?

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成都大力推進“智慧蓉城”建設,已取得明顯成效。在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全面建設數字法治政府,特別是“智慧蓉城”建設方面,您認為還需要優化完善哪些改革措施?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近年來,成都堅持劃准網格、建強組織、優化職能一體推進,全覆蓋構建起社區總網格、一般網格、微網格和專屬網格的“3+1”體系,主動適應超大城市精細治理、敏捷治理需要,2022年以來,全市利用“微網實格”力量報送預警性事件200余萬件,有力確保了冬奧會、世乒賽、國慶長假等重大節會活動安全穩定。您認為成都需要完善哪些改革措施讓“微網實格”更好賦能基層治理?

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是廣大網民的共同期待。近年來,全市網信部門針對網絡生態頑瘴痼疾出重拳、亮利劍,深入開展優化營商網絡環境專項行動,依法處置了一批違法違規網站和自媒體賬號,網絡生態治理取得了積極成效。在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特別是營造清朗網絡空間、構建良好網絡生態方面,您有哪些意見建議?

您對成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繪就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成都圖景有什麼意見建議。